科研产出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形成的HPLC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理论和生物耦合技术,研制生物杀虫毒素BtA,为新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晶体进行酶解改造,形成带末端氨基的原毒素;将阿维菌素的羟基进行激活、衍生化,形成带羧基的阿维菌素衍生物(Abamectin-COONa);再利用氨基-羧基偶联剂(EDC)进行两种生物毒素的生物耦合。利用反相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反应时间的BtA生物耦合体系,以确定生物耦合反应的发生;通过反应底物两两组合的分析比较,识别生物耦合产物BtA生成的色谱特征,分析生物耦合产物---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的产生过程。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害虫敏感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是通过氨基-羧基偶联剂EDC将两种生物毒素[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晶体原毒素和阿维菌素]进行键合反应,形成的具有多个作用位点的生物藕合产物。通过研究小菜 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BtA敏感性的消减和恢复,以及不同地域小菜蛾对其敏感性的差异,来初步 评估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害虫敏感性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对BtA 以及它的反应底物Bt伴胞晶体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稳定(LC50为0.0004-0.0020mg/ml)。在三种生物杀 虫剂的选择压力之下小菜蛾敏感性下降,2代后对BtA抗性比的增长(2.29)显著地低于Bt伴胞晶体 (8.351和阿维菌素(22.5)。小菜蛾田间种群在脱离杀虫剂的选择压力后敏感性会增加,2代后对BtA的 敏感性显著地增加了4.7倍.高于对Bt伴胞晶体的1.28倍和对阿维菌素的2.00倍。福建省七个地市 小菜蛾表现出敏感性的多态性,对BtA、Bt伴胞晶体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比分别为1.18-6.85、1.22- 23.93和1.58-4.77。聚类分析结果在福建省以中部地区的小菜蛾具有相对较低水平的敏感性。说明多 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有助于延缓抗性的产生、降低抗性和迅速恢复害虫敏感性的作用。
关键词: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 小菜蛾 敏感性


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藻毒素的效能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藻毒素污染的水库底泥中富集分离出7株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结合7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确定出菌株M-5、M-6和M-7三株菌为高效菌,并对它们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降解藻毒素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5和M-6为假单胞菌、M-7为气单胞菌.各单一菌株24 h降解藻毒素效能为63%~84%,延长作用时间至4 d,可以将藻毒素降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3株菌混合作为混合菌协同作用藻毒素,可缩短作用时间,3 d将藻毒素基本降解完全.


早晚季水稻精米和米皮硒含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5
摘要:选用福建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组合)、特种稻和旱稻共45份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早、晚季分析不同基因型水稻精米和米皮中硒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早、晚季水稻品种精米和米皮中硒含量表现均无明显差异。②水稻品种精米和米皮中硒含量分布遵循正态分布规律,表明水稻精米和米皮中硒含量属数量性状。③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精米和米皮中硒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富硒能力。其中早季精米硒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罗旱紫谷(0.065mg/kg),最低的是84VE303(0.012mg/kg);晚季精米硒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罗旱紫谷(0.068mg/kg),最低的是加州红米(0.009mg/kg)。④早、晚季种植的精米硒含量达0.04 mg/kg以上的水稻品种有:罗旱紫谷、隆化大红欲、555-99、Ziukdo、矮血糯,其中罗旱紫谷精米中硒含量最高,早晚季平均达0.067 mg/kg。


Bt制剂对小菜蛾及其主要寄生蜂的选择毒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6种B t制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及其寄生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成虫的选择毒性。6种B t制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差异显著,毒力大小顺序为:绿茵>高效B t/杀虫单>B t可湿性粉剂>苏泰>农泰>比力B t(8010)浓缩型粉剂。B t制剂对小菜蛾主要寄生蜂的选择毒性研究结果如下,绿茵和苏泰对菜蛾绒茧蜂成虫属于有害类药剂,比力、高效B t/杀虫单和农泰属于中度有害类杀虫剂,B t可湿性粉剂属于无害类药剂;绿茵、高效B t/杀虫单对菜蛾啮小蜂成虫属于有害类药剂,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比力和苏泰属于中度有害类杀虫剂,B t可湿性粉剂和农泰属于无害类药剂。
关键词: 小菜蛾 菜蛾绒茧蜂 菜蛾啮小蜂 Bt制剂 选择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