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种球冷藏处理及栽培方式对荷兰鸢尾花期调节的效应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

摘要:对荷兰鸢尾种球冷藏处理及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种植,并加强栽培管理,能使荷兰鸢尾在12月至翌年4月开花,延长供花时间。促成栽培管理的关键是温度的调节,温度可直接影响种球的生长及抽茎率。

关键词: 荷兰鸢尾 种球 冷藏 栽培方式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多态性研究方法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005

摘要: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为生物固氮在农业实践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实验室中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分类方法,在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基因信息上有很大的局限,因此目前逐渐地被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替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能够很好地分离PCR产物中的具体基因,为在时间与空间上追踪优势菌株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文以PCR-DGGE技术为主,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稻田土壤 固氮微生物 多态性 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果蔗持续稳定发展对策

中国糖料 2005

摘要:通过对近几年来福建省果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做好果蔗生产规划,增强市场意识,搞好生产经营,继续开展果蔗品种资源搜集,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展果蔗保鲜技术研究,探讨旨在实现果蔗供应的错开植期或应用温室大棚设施栽培果蔗研究、扩大蔗汁饮料生产规模以及做好销售工作等几个集规划、生产、研究与销售于一体的实现果蔗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果蔗 持续稳定发展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鱿鱼肉粉的微量汞

福建农业科技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对早籼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8个早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分别测定相应的糙米、精米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所测8个组合氨基酸总量,各组合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组合的每个氨基酸水平大致相同。糙米和精米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902% ̄8.091%和7.748% ̄6.976%,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在糙米碾成精米的过程中必需氨基酸的损失量大,建议稻米加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氨基酸营养品质的利用,以及选育高氨基酸含量的杂交早籼品种。

关键词: 早籼稻 杂交稻 必需氨基酸 稻米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及其结构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05

摘要:通过饱和硫酸铵分步盐析结合柱层析纯化温和气单胞菌免疫的斑点叉尾鮰血清免疫球蛋白(IG),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血清IG主要分布在35%~55%的硫酸铵沉淀区间;而在SEPHAROSE-4B凝胶柱和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IG均出现在第1个蛋白质峰.SDS-PAGE分析表明,纯化后的血清IG纯度提高.通过变性还原、变性非还原和非变性非还原3种条件下的免疫印迹(WESTERNBLOT)试验对血清IG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发现SDS变性还原条件下血清IG重链分子量为72KD,轻链有3条,其分子量分别为21KD、23.5KD和26KD;在变性非还原条件下血清IG则出现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条带的分子量分别为760KD、525KD、330KD和230KD;而在非变性非还原条件下IG仅出现一种结构形式,分子量约为870K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血清免疫球蛋白 纯化 结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套种平托花生技术

福建果树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的微胶囊化技术

福建农业学报 2005

摘要: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进行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微胶囊的制备,研究壁材浓度、 生防菌ANTI-8098A发酵液添加浓度、搅拌速度、酸碱度和甲醛固化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形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明.用2.5%明胶和2.5%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微胶囊,条件为pH值4.0、生防菌发酵 液浓度10%~30%、搅拌速度400 r·min-1、固化时添加1%的甲醛溶液.生防菌的包被率可稳定在70%左右,微 胶囊为圆形.平均直径为30.8~57.3μm,生防菌微胶囊萌发率达93%以上。

关键词: 生防菌ANTI-8098A 微胶囊 明胶 阿拉伯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制茶车间空气质量的调控方法

茶叶科学技术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龙茶覆盖遮荫技术的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夏季乌龙茶园不同遮荫度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遮荫的对照处理相比,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分别下降了1.47~4.29℃、3.95~7.26℃和3.33~8.44℃;白昼平均相对湿度、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分别增加了4.31%~12.31%和3.27%~12.62%,相对湿度日较差减少了3.58%~12.94%.(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了0.5983~0.7019mg/dm2和0.3480~0.6050mg/dm2,增幅达41.70%~48.92%和52.38%~91.06%;叶绿素a增加38.96%~47.25%和50.94%~72.52%;叶绿素b增加了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粗纤维含量显著减少,儿茶素组份得以优化.(5)适度遮荫有利于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覆盖遮荫 乌龙茶 生态效应 生理效应 生化效应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