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鱼类寄生虫免疫学研究进展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2005
摘要: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的暴发越来越频繁。虽然对鱼类寄生虫的分类学和生物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鱼类的保护性免疫及寄生虫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概述了鱼类寄生虫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就近年来国内外鱼类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在抗寄生虫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鱼类寄生虫免疫学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等作简要介绍。


动电条件下分布在不同土壤中各形态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小型试验研究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的效果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关系,分析了试验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分布和试验后分布在土壤中各形态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前土壤中的重金属存在的化学形态和土壤pH影响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的效率,低吸附性、高移动性的重金属去除率高[南平政和茶园土壤(NP)交换态去除率为 94. 2%-98. 3%,龙岩钢铁厂附近废地(LY)为 94. 9% -97. 4%,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林地(ND)为 49. 3% -59. 6% ];而低移动性、高吸附性的重金属去除率低(NP残留态去除率为 8. 3% -9. 8%,LY为 2. 1% -10. 2%,ND为 0. 3% -10. 8% ).


斑点叉尾(鱼回)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及其结构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5
摘要:通过饱和硫酸铵分步盐析结合柱层析纯化温和气单胞菌免疫的斑点叉尾(鱼回)血清免疫球蛋白(Ig),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鱼回)血清Ig主要分布在35%-55%的硫酸铵沉淀区间;而在Sepharose-4B凝胶柱和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Ig均出现在第1个蛋白质峰。SDS-PAGE分析表明,纯化后的血清Ig纯度提高。通过变性还原、变性非还原和非变性非还原3种条件下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对血清Ig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发现SDS变性还原条件下血清Ig重链分子量为72 kD,轻链有3条.其分子量分别为21 kD、23.5 kD和26 kD;在变性非还原条件下血清Ig则出现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条带的分子量分别为760 kD、525 kD、330 kD和230 kD;而在非变性非还原条件下Ig仅出现一种结构形式,分子量约为870 kD。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枇杷中的某些有机酸
《福建农业学报 》 2005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枇杷果实中的有机酸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在以Waters μBondapakTMC18为色谱柱,使用紫外检测器(波长214 nm),0.04 mol·L-1KH2PO4-H3PO4缓冲液作流动相(pH 2.4),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30℃的色谱条件下,枇杷有机酸能得到良好分离,其中9种有机酸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 3以上,平均回收率为85%-102%,变异系数RSD<5.05%。


红壤对钼、硼、硒吸附率的比较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05
摘要: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在室温和保湿条件下,红壤对施用不同浓度钼、硼、硒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 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对钼的吸附率并不随施钼浓度(0、0.5、1.0、2.0、4.0 mg·kg-1)的提高而提高, 以施钼1 mg·kg-1处理的吸附率最高;施用不同浓度钼后,红壤对钼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先降低后 升高的趋势。红壤对硼的吸附率表现为随施硼浓度(0、1.0、3.0、5.0、7.0 mg·kg-1)的提高而逐步降低的趋势, 以施硼1 mg·kg-1处理的吸附率最高;施用不同浓度硼后,红壤对硼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先升高后 降低的趋势。施用不同浓度硒(0、0.5、1.0、1.5、2.0 mg·kg-1)后,红壤中有效态硒的含量随培育时间的延长 而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在整个培育期间,红壤对硒的吸附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福建省大、小麦生产状况分析和今后发展对策的探讨
《大麦科学 》 2005
摘要:分析了福建省大小麦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国以来大小麦生产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单产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产提高更快,2003年春收大、小麦单产分别为2595kg和3150kg。认为我省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种麦的历史和经验,科研优势,以大小麦为原料的工业迅速发展等均有利于发展大小麦生产。提出我省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专用化方向发展。还从提高认识、科技创新、专用麦生产基地、栽培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探讨了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的对策。


“施多好”牌农达有机肥茶园应用效果报告
《茶叶科学技术 》 2005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施多好”牌农达有机肥作基肥,春茶期茶树发芽密度和有效芽数增加较明显,百芽重增重,芽梢生长粗壮,提高了茶青的品质,茶叶产量显著提高,施用150~250Kg/667m2比对照(不施肥)增产41.6%~80.9%;能显著提高春茶茶叶品质,头轮和二轮春茶茶叶中的氨基酸平均比对照(不施肥)高出16.60%~35.54%;经济效益明显,施用150~250Kg/667m2增加经济效益达67.8~221.3元。建议在茶区推广使用。
关键词: “施多好”牌农达有机肥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