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野生大豆抗斜纹夜蛾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斜纹夜蛾已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害虫,对野生大豆抗斜纹夜蛾资源进行鉴定可以拓宽大豆抗虫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室内喂养2日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方法,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共鉴定了38份野生大豆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结果表明:室内饲喂后,幼虫重和蛹重在野生大豆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二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虫性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依据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供试的38份野生大豆资源中筛选出6个高抗种质和4个高感标准种质。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斜纹夜蛾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义RNA介导GmFAD2-1B基因沉默增强大豆种子中油酸的高效累积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酸含量是评价大豆油食用品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反义GmFAD2-1B基因导入栽培大豆品种,获得油酸含量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系。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外源GmFAD2-1B基因片段已导入大豆基因组,其插入拷贝数为1~5个。q RT-PCR检测表明,外源GmFAD2-1B主要在大豆种子中表达,并导致种子中内源GmFAD2-1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根、茎、叶、花组织中内源GmFAD2-1 m 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12份转基因大豆种子油酸含量为27.38%~80.42%,其中,L40和L72油酸含量分别为68.91%~80.42%和65.98%~80.22%,较对照品种Williams 82(17.8%~22.0%)提高2.65倍以上,亚油酸降低至4.84%~14.55%,饱和脂肪酸降低至10.34%~11.16%,但总脂肪和总蛋白含量与对照品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在熟期、株高、叶形、花色、结荚高度、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品种也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豆 油酸 GmFAD2-1B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SK12-5生存竞争能力评价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SK12-5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为撂荒地和栽培地中进行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荒地条件下,杂草生长速度快,密度大,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光照、水分与养分等资源,SK12-5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较之杂草不具备优势。在栽培地条件下,SK12-5可正常生长,株高、覆盖率均低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但是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产量及发芽率方面,SK12-5与非转基因玉米也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抗虫耐除草剂 生存竞争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氮磷钾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提高了9.2%和8.5%,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优化施肥模式可提高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和开花期至成熟期阶段养分分配比例。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肥料吸收利用率提高50.2%,农学利用率提高51.7%,偏生产力提高36.5%,养分收获指数提高8.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苗期至开花期和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玉米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模式通过控制氮、磷、钾肥总量与氮肥分期调控,使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均优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

关键词: 玉米 优化施肥 养分积累 肥料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物胚乳中淀粉合成酶及其同工型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物中通常以淀粉的形式储存能量,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在胚乳中,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涉及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BE)和淀粉脱支酶(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DBE)及其同工型一系列的酶反应,而直链淀粉合成需要AGPase和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的协同作用。同时质体淀粉磷酸化酶(plastidial starch phosphorylase,Pho)很可能对胚乳淀粉生物合成中的底物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些酶及其同工型的相互作用和差异表达使淀粉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对谷物的质量和产量产生影响。综述了谷物胚乳淀粉生物合成过程中必要的酶及其同工型的作用,通过推断这些酶及其同工型在谷物胚乳中促进淀粉的生物合成所产生的作用,为提高谷物的产量和优化其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胚乳 淀粉合成酶 淀粉合成酶同工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尾孢类真菌三个新记录种

菌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尾孢类真菌3个中国新记录种:寄生在毛蔓豆Calopogonium mucunoides上的毛蔓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alopogonii,寄生在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上的血桐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rangicola和寄生在毛胶薯蓣Dioscorea subcalva上的薯蓣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dioscoreae。提供了各个种的形态描述、手绘图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及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关键词: 毛蔓豆假尾孢 血桐生假尾孢 薯蓣假小尾孢 新记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生产县域空间变异及区位优势分析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3个角度阐述吉林省42个县域玉米生产空间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区位熵模型对2004~2015年吉林省西部平原农牧区、东部半山农林区、长白山地农区3个非传统优势地区的县域玉米区位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传统优势县域如公主岭市、梨树县、农安县和榆树市仍保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同时乾安市、东辽县和图们市等非优势地区也具有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玉米生产优势地区需要完善农业耕作制度、玉米核心主产区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和改良、扩大专用玉米种植、完善玉米"价补分离"政策、推进目标价格制度实施;玉米生产非优势地区需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

关键词: 玉米 区位熵模型 县域空间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镰刀弯”地区粮食增产结构变动分析——兼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关键词: 粮食增产结构 玉米种植结构 优势差异 Shift-Share模型 镰刀弯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条件下不同熟性马铃薯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施条件下不同熟性马铃薯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状况,研究了马铃薯在设施条件下生长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中熟品种春薯3号和晚熟品种东农310、冀2004-3-1、陇薯8号较其他品种在表型性状和光合特性上差异显著.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以陇薯8号为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最高值达12.56μmol/(m2·s)(CO2),且首次峰值比第2次峰值高出11.25%,在11:00左右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品种间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在11:00前有一些差异,其余时间变化趋势接近一致.中熟品种春薯3号和晚熟品种东农310、冀2004-3-1、陇薯8号在雾培条件下生长好于其他品种.

关键词: 设施 马铃薯 雾培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价格变动对吉林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1982~2015年玉米价格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大,长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玉米价格上涨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

关键词: 玉米 价格变化 家庭经营收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