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开发利用热量资源 大力发展蔬菜商品生产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开发利用热量资源大力发展蔬菜商品生产李猛李桂莲王尔学孟平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阳550006)魏祥云(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局550100)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切实重视和加强“菜蓝子”工程建设,推动以蔬菜为主体的“菜蓝子”商品生产的发展,对改...


甘蓝型油菜隐性胞核不育两型系花粉与外源花粉竞争能力研究
《种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甘蓝型油菜胞核不育两型系117AB在先授花恢花粉,1-48小时后授以可育株花粉的条件下,其异交率为45.75%-70.83%,比对照增加3.89%-28.97%,在先授可育株花粉,1-48小时后再授以花恢花粉时,其异交率为41.29%-15.77%,比对照减少0.75%-26.09%,该类材料不存在异品种优先授精现象,而且可育株花粉比花恢花粉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其竞争优势系数为1.13-1.73之间,平均值为1.49,在制种中无论何种行比,不拔可育株,后代将不能作为种子用。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
《种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油研七号系以隐性核不育系22A为母本.1536-119为父本配制的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该品种表现林高中等,杆硬抗倒.抗逆性强.适应性好。芥酸小于1%,硫甙含量在30微摩尔.含油率40%-42%。在区域试验中生育期平均比同试验的秦油二号早7天以上,产量比对照蜀杂一号增产14.83%。1995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至1996年秋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


油菜雄性不育系陕2A微粉的恢保关系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通过对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2A微粉恢保关系的研究表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2A微粉自交保持微粉不育;与萝卜细胞质不育系萝A杂交保持不育;与细胞核显性不育系9211A杂交大部分保持微粉不育,少部分保持无微粉不育;与细胞核隐性不育系117A、S45A杂交完全恢复可育
关键词: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显隐性雄性不育系,陕2A微粉,恢复,保持


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形成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运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形成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群体中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其中密度和施氮量对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影响的一次项效应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群体的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与群体的生物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一次分枝数,总茎枝数,生物产量,数学模型,回归设计


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原种繁殖技术规程的应用结果分析
《种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整理提纯并按已制定的繁殖技术规程所繁殖的原原种(原种繁殖群体,下同)和原料(制种母本群体,下同)的不育率均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高度稳定,分别可达到49.8%-50.6%和49.1%-49.8%;其异形株率原原种可控制在0.17%-0.5296,原种可控制在0.38%-0.52%;初花整齐,原种从第一株初花到全部植株开花可控制在25天以下,其中95.3-99.6%的植株初花在15天的延续期内。用所繁殖的原种配制的杂交种油研五号在大面积生产上所生产的商品菜籽的芥酸含量可稳定在1.2-1.24%,含油量可稳定在39%左右,其杂交种丰产性和抗性得到了稳定并略有增强,多年来大面积平均产量在1884.0-1957.5kg/hm2,这说明达到了连年保持所配杂交种的产量优势和增产潜力.并稳定其优良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不育株率 异形株率 初花延续期 产量优势 增产潜力


黔中高海拔地区水稻旱育浅植增产效果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为探索黔中高海拔地区水稻旱育浅植技术的增产效果,1996年在位于长顺县北部,海拔1300m的凯佐地区设置了不同品种旱育浅植与场坝两段秧栽培的对比观察试验。试验结果旱育浅植较两段秧增产16.08%,增产幅度10.95%~20.84%。增产幅度按品种排列顺序是晚熟种>中熟种>早熟种。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旱育浅植,水稻品种,增产效果


汕优晚3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耕作与栽培 》 1997
摘要: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杂交稻汕优晚3在安顺地区中早熟杂交稻区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解析了主要农艺措施的产量效应及交互作用。通过模拟寻优频数分析得出了与这一新组合特性相宜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适时播种.实行两段育秧.穴插2粒谷秧,在施有机肥15000kg/hm2的基础上,施无机N202.5—232.5kg/hm2,P2O5143—180.4kg/hm2,K2O95.2-152.2kg/hm2,结合其它科学管理措施,可获得10t/hm2以上的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