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新品种龙庆秋分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龙庆秋分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育成的早熟西瓜杂交种。全生育期90 d,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30 d左右,果实高圆形,深绿皮覆墨绿宽条带,果面覆蜡粉,果脐小,红瓤,品质佳,果肉质密,不易空心,果皮韧性好,不裂瓜,耐运输。易坐瓜,标准单瓜重4~5 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


杂草稻后代主要耐冷性状相关关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以红长芒杂草稻/龙粳11组合的F2系统为试材,探讨了杂草稻后代孕穗期耐冷性遗传变异以及与后代主要性状冷水反应指数CRI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F2系统群的孕穗期耐冷性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草稻对冷水的反应较迟钝,优势在于冷水处理下结实率高、成穗率高、后熟快。通过杂草稻的利用,可以培育出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后代材料。在耐冷育种中,冷水处理下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为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等,容易通过对亲本的选择获得所期望的后代,低世代选择效果好。株高的冷水反应较迟钝的材料,一般其结实率和穗颈长的冷水反应也较迟钝;穗颈长的冷水反应较迟钝的材料,一般其结实率也较迟钝,在耐冷育种的性状选择上,在注重选择结实率高的同时,要注意选择在低温处理下株高和穗颈长冷水反应指数较高的组合和单株。


乳酸菌发酵制备沙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0
摘要:以沙果渣为主要原料,利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与嗜热链球菌1∶1混合菌种,研究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沙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对发酵工艺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SDF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法制备沙果渣SD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时间25h,发酵温度40℃。在该条件下沙果渣SDF的平均得率可达到9.72%,高于非发酵条件下5.44%的SDF得率。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近况分析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玉米品种183个,其中普通玉米品种159个,占86.9%,其次是青贮和粘玉米品种;中晚熟和中熟玉米品种129个,占70.4%。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育成品种77个,占42.1%;民营种业育成品种106个,占57.9%。该期间审定推广的玉米品种与1986~2004年间审定推广的品种相比,粒重与出子率有较大增长,产量进一步提高;粗淀粉含量提高了1.14%,但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探讨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各有机物料有机碳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网袋法玉米、大豆秸秆经过150 d后,其秸秆生物量有38.9%~46.6%被分解。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分解规律一致。从组织结构上看,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组织结构模糊、松散,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不同还田方式下秸秆有机碳的分解规律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在砂滤管模拟条件下玉米、大豆秸秆和根茬有机碳分解趋势基本相似,均表现为埋管初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其有机碳分解率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降低C/N后,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均高于不调节C/N。


黑龙江省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对黑龙江省3个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龙稻5号和龙粳14号及其相应对照品种进行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普通对照品种,其中,分蘖盛期高14.2%~34.0%,拔节孕穗期高16.8%~37.9%,齐穗期高20.2%~35.6%,成熟期高15.1%~18.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的总干物重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0.97**),孕穗期叶片、茎鞘干物重及总干物重与穗粒数和结实率两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0.82*)。


谷子新品种龙谷32选育及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 》 2010
摘要:龙谷32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1994年以嫩选13×79-5559为母本,以龙谷25×52039为父本,经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2007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上限各市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