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优质黄糯玉米新品种——晋单(糯)41号栽培及加工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铃抗虫棉的田间管理

山西农业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整秸秆氨化饲料高蛋白稳定性研究

中国畜禽种业 2005

摘要:分别在我国北部高原五台县、西部地区临县、南部海南三亚市、中南部绛县、中部汾阳市等地,其生态范围纬度39°02'~18°23'、东经113°52'~109°52'、海拔1197.1~7.0m等不同环境中试验示范整秸秆氨化饲料,其蛋白质含量稳定在10.5~11.06g/kg,比对照地窖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4.5g/kg提高了1.33~1.46倍;饲料呈黄褐色,伴有爆米花香带酸甜味的酥脆感;牛羊采食量提高15%,消化率提高45%;每头牛每年节约饲料费500元、纯收入1200元左右。广泛适应我国东北玉米区、华北平原小麦区、西部干旱杂粮区以及南方水稻区的农作物整秸秆氨化饲料规模化养牛、羊。

关键词: 整秸秆 氨化饲料 高蛋白 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酚类化合物对大白菜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白菜纯合系河头早B为试验材料,用携带质粒pBinΩSCK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LBA4404转化其无菌苗子叶,比较了8种酚类化合物对大白菜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丁香酮和邻苯二酚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影响最大;阿魏酸和ρ-羟基苯甲酸的作用次之;芥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香草醛和丁香酸没有明显的作用。复合酚类化合物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一酚类化合物的作用。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遗传转化 子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育种研究综述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自50年代发现BYDV以来,经过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逐步育成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明确了不同抗性基因的遗传差异;指出了抗黄矮病育种的伟大成就;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叶霉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抗性检测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从山西神池山区露地番茄植株上采集分离到番茄叶霉病菌30个菌株,经室内测定,对代森锰锌平均EC50值为9.0671μg/ml,MIC值为50μg/ml,以此作为敏感基线。山西省6个地区的保护地番茄叶霉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抗性频率是83.9%,晋南地区抗性频率最高为98.7%;辽宁沈阳、山东寿光、河北保定的抗性频率都超过了90%。所有抗性菌株中没有高抗菌株,低抗和中抗菌株所占比例较大,其抗性水平集中在50倍左右。

关键词: 番茄叶霉病菌 代森锰锌 抗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05

摘要:以夏谷 2号、红腿谷、九根齐、双绿谷、大同 14、黄软谷、晋谷 2 0、晋谷 2 1、晋谷 2 2、晋谷 2 7、晋谷 32、晋谷33、晋谷 35、豫谷 9号、大粒谷共 15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 ,研究分析了谷子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谷子营养生长期、穗粒重、倒三叶叶面积、穗重、倒二叶叶面积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重、穗粗、倒二叶和倒三叶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粗、倒二叶叶面积、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倒三叶叶面积与穗重呈显著正相关 ,但穗长与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各生物学性状除株高外 ,其它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因此在谷子育种时宜选倒二叶叶面积大、生育期长、穗粒重高、穗短而粗的品种作为育种材料

关键词: 谷子 主要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麸超微细粉体特性研究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摘要:对燕麦麸进行细胞级超微细粉碎。对照常规粉碎细粉,用显微观察法对其组织特征以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进行观察。燕麦麸经超微粉碎后,显微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其有效成分溶出特性有明显改变。

关键词: 燕麦麸 超微粉碎 显微观察 溶出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横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1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关键词: 玉米 MSAP DNA甲基化 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