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不同水稻品种苗期叶片生理特性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苗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品种耐热性的关系,为制定耐热水稻品种的育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个籼稻品种和8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苗期设置对照(白天(07:00-19:00)28 ℃,夜晚(19:00-07:00)22 ℃,CK)和高温胁迫(白天(07:00-19:00)42 ℃,夜晚(19:00-07:00)35 ℃,HS)2种处理方式,根据幼苗存活率将供试品种分为高抗、中抗、敏感和高度敏感4个耐热性等级,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品种苗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活性氧(ROS)积累、质膜损伤、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东稻4号、湘两优2号、黄华占和长白9号的幼苗存活率较高,是苗期耐热性高抗品种;湘两优900、泰优390、郑旱6号、武运粳21、粤王丝苗和吉粳515是苗期耐热性高度敏感品种.与CK相比,HS处理导致苗期水稻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内源IAA、Z+ZR和GA3含量下降,ROS积累、质膜损伤(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和内源ABA含量升高.高温胁迫下,耐热性水稻品种苗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及内源ABA含量均显著高于热敏感品种,ROS含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低于热敏感品种,APX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内源IAA、Z+ZR和GA3含量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下,水稻苗期叶片ROS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质膜损伤程度和内源ABA含量与水稻苗期的存活率极显著相关,可作为耐热水稻品种筛选的参考评价指标.[结论]高温胁迫诱导水稻叶片ROS过量积累,引发氧化胁迫是导致叶片枯萎的重要原因,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和内源ABA信号通路是水稻抵抗高温胁迫的重要途径,可作为耐高温水稻种质资源的重要育种策略.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逆境生理 叶片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活性氧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活性氧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推广种植的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灌浆初期进行高温胁迫(38℃/32℃,昼/夜),研究各水稻品种在灌浆初期高温胁迫下的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以及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籽粒■和H2O2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对灌浆初期高温胁迫的响应具有差异性。高温胁迫下,产量损失较大水稻品种的■和H2O2含量增幅较大,淀粉合成酶活性受高温胁迫影响也较大。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结实率、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显著下降,其中黄华占和湘两优900的产量损失较小,在灌浆初期的耐热性较强;粤王丝苗、泰优390和湘两优2号的产量损失较大,在灌浆初期的耐热性弱。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糙米率、精米率和淀粉含量显著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高温胁迫下,产量损失较大水稻品种的淀粉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稻米品质受高温胁迫影响也较大。在高温胁迫下,水稻产量与ROS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产量、籽粒加工指标、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抗逆系数与ROS含量的抗逆系数显著负相关,而与抗氧化酶活性的抗逆系数显著正相关。【结论】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籽粒ROS过量积累是降低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含量,进而导致产量和稻米外观加工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ROS的增加量可作为灌浆初期水稻耐热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籽粒产量 抗逆系数 耐热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j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东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株高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挖掘水稻株高和粒型调控基因,阐明株高和粒型的调控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意义。在水稻品种吉大718的EMS诱变突变体后代中,筛选出一株矮秆小粒突变体,命名为dwarf and small grain-JD718(dsg-j)。与野生型吉大718相比,突变体株高变矮,籽粒变小,千粒重下降。通过茎秆第一节间切片观察证实,突变体矮化表型是由细胞变小所致。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BSA-Seq分析技术将突变体dsg-j基因初步定位在第7染色体。本研究为dsg-j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揭示株高和粒型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粒型 突变体 BSA-Seq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低密度SNP芯片解析玉米遗传多样性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K低密度SNP标记,对不同亚群的95份自交系材料进行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玉米亚群的95份自交系可划分为4个主要类群,符合血缘背景;主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760 7,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317 8,杂合度观测值平均值为0.073 4,PIC值平均值为0.257 0.在1 249个SNP标记中,多态性较好的占比72.06%.基于GenoBaits的基因型鉴定技术可低成本且高效地解析种质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专、特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托.

关键词: 玉米 SNP 类群划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朝鲜碱茅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吉林省西部地区草原栽培的优质朝鲜碱茅材料,试验于白城市、洮南市、通榆县、大安市等的主要盐碱地采集 11 份(编号为J01~J11)野生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 Ohwi)种子,在吉林农业大学温室内育苗后移栽至大田,测定其光合特性指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 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农艺性状指标(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株高)及单株干草产量,并对以上 10 个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得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 11 份材料进行综合排名.结果表明:J03 和J10 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单株干草产量均较高,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长、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10 个指标中水分利用效率、叶长、株高、叶宽、净光合速率与单株干草产量的关联度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 10 个指标简化成 2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84.402%,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J05、J09、J06、J03、J01、J08、J07、J11、J10、J02、J04.说明朝鲜碱茅的光合特性与产量密切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叶长、株高、叶宽和净光合速率对产量影响较大,可作为育种研究的选种依据,J05、J09和J06 3 份优良种质适宜在吉林省西部地区推广.

关键词: 朝鲜碱茅 光合特性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大豆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 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 为母本、金源71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 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 平均增产5.1%.2022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3.9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 平均增产3.7%.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为43.13%,属高蛋白品种.202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对吉育2517 适宜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 2022-2023 年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产量3041.9 kg·hm-2,较对照增产6.6%.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吉育2517 高蛋白 高产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0份紫花苜蓿引进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萌发试验,以80份引进紫花苜蓿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1.2%NaCl处理对紫花苜蓿萌发期根长、芽长、发芽指数、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及根芽比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花苜蓿萌发期的耐盐性开展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极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1),不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介于0.008~0.723.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922%.发芽势与根芽比可作为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聚类分析结果将80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5个级别,其中强耐盐级别包括9份品种;较强耐盐级别包括14份品种;中等耐盐级别包括43份品种;弱耐盐级别包括13份品种;最弱耐盐级别包括1份品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萌发期强耐盐级别紫花苜蓿品种为:WL168HQ、游客、天马、迪特、巨能801和巨能995.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引进品种 萌发期 耐盐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粗饲料间组合效应及肉牛育肥效果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玉米秸秆、羊草和玉米秸秆青贮不同粗饲料间组合效应及肉牛育肥效果.试验利用体外发酵分别测定玉米秸秆与玉米秸秆青贮、羊草与玉米秸秆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的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pH、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结合前期试验设计试验配方,并进行育肥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为40∶60时产生最佳正组合效应.(2)羊草∶玉米秸秆青贮为60∶40时产生最佳正组合效应.(3)育肥试验三组平均日增重均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饲养后期增长速度比饲养前期和中期有所降低,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Ⅰ组、Ⅲ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全期饲料转化率试验Ⅰ组、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试验Ⅲ组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1).综上,不同粗饲料间组合在肉牛育肥及经济效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羊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组合粗饲料的试验Ⅲ组效果最好,更好的发挥了肉牛的生产性能,提高了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饲料成本,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 组合效应 体外发酵 育肥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用大豆新品种吉青7号的选育研究

大豆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由于青大豆营养成分丰富,销售价值高,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为满足种植户需求,急需特用豆新品种,提高青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吉育102为母本,以优异品系公品20002-1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结合系谱法与混合法选育出特用大豆新品种吉青7号。该品种种皮与子叶均为绿色,外观色泽青绿,属双青大豆又名绿色豆,是特用大豆的一种。2019年和2020年,该品种参加了吉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2 377.7 kg·hm-2,较对照品种吉青1号增产9.0%。2020年,该品种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2 403.6 kg·hm-2,较对照品种吉青1号增产8.5%。另外,吉青7号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明显优于对照品种。2021年,吉青7号通过吉林省审定。该品种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中晚熟地区种植,推广区域辐射面积大。该品种加工品质优异、蛋白质含量43.64%,脂肪含量19.55%,蛋白质和脂肪总合63%以上,属于双高青豆品种,可作为芽豆、豆奶、豆粉等豆制品的最佳原料品种,可大量出口日本和韩国,极具市场开发潜力。吉青7号的大面积推广将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豆农收入。

关键词: 特用大豆 吉青7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糖源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中卵粒对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同时解决异色瓢虫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本文在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蜂蜜、蔗糖和葡萄糖3种水溶液,研究糖源物质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卵粒为饲料,添加糖源物质后异色瓢虫世代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显著提升,其中以葡萄糖饲喂效果最优(世代发育历期为20.71 d,30d单雌平均产卵量937.00粒);以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为饲料,添加糖源后异色瓢虫出现产卵行为,且均以蜂蜜饲喂繁殖力最强(30 d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4.80和645.11粒)。综合试验结果和饲养效果来看,糖源物质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不仅提升卵粒的饲喂效果,而且解决了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异色瓢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优化后能代替“植物-蚜虫-异色瓢虫”的饲养模式。这一体系打破了寄主植物和环境的限制,在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中取得突破,为日后室内规模化生产异色瓢虫提供借鉴。

关键词: 异色瓢虫 东方黏虫 糖源 生长发育 繁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