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营建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对退化沙地(对照)和种植不同密度柠条林的土壤环境质量及草地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柠条林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为0.166 5万/hm2柠条林>0.249 0万/hm2柠条林>退化沙地>0.333 0万/hm2柠条林。营造人工柠条林能明显改善退化沙地20cm以下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总孔隙度。适宜的造林密度能够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柠条林间草地地上生物量,以0.166 5万/hm2柠条草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林地和退化沙地(对照)(P<0.05);其次是0.249 0万/hm2柠条林地。综合评价,低密度柠条林对水分含量有较大的改善效果,而高密度柠条林可造成土壤的旱化,在退化沙地改良中,营造0.249 0和0.166 5万/hm2密度的柠条林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秸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进行改良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改良措施对土壤pH值、全盐含量、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脱硫废弃物和改良剂处理降低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效果显著,改良剂和有机肥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果显著。盐碱地改良后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分别为0.02%~85.0%,2.7%~53.3%,17.9%~49.7%,各改良措施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土壤pH值、全盐含量和土壤容重之间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之间达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之间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枸杞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动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在宁夏、青海、新疆3地进行了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中的残留消解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鲜果上的半衰期为5.2~6.5天,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干果上的半衰期为4.8~8.8天。按推荐剂量施用的情况下,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中的残留为0.0108~0.460mg/kg。高效氯氰菊酯在枸杞中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1mg/kg。


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生物改良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生物改良效果及其机理,促进盐碱土作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盐碱地产业的发展,在宁夏银北地区以盐碱荒地为对照,选取3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耐盐植物(柽柳、苇状羊茅、油葵)进行试验研究。经过3年(2008—2010)的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理化性质、盐分含量及其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对盐碱土(0~20cm)土壤容重的降低最为显著,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4.16%、27.53%和24.72%;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地表的覆盖度不同,表现出"抑制春季土壤返盐,增强秋季洗盐"效应,导致土壤含水率及其垂直剖面分布不同;与对照相比,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土壤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提高至9.96、3.74倍和1.49倍,稳定入渗率分别提高至5.33、3.49倍和1.65倍;3种耐盐植物种植有效降低土壤全盐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水平,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分别降低土壤表层盐分86.4%、71.5%、46.1%,分别增加表层有机质73.7%、38.2%、21.3%。同时,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改善了盐碱地微生物特征,分别增加表层0~20cm土壤微生物含量6.4、5.5倍和4.1倍,20~40cm土壤微生物含量分别增加了7.0、6.6倍和5.5倍。由此可知,耐盐植物通过盐分吸收、运移对盐碱地具有一定生物改良作用,依据耐盐植物的耐盐特性及其作用效果构建盐碱地生物改良模式,是盐碱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


OsGA20ox2不同长度RNAi片段对水稻株高等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OsGA20ox2基因序列构建不同长度的RNAi片段并导入水稻,获得不同高度的矮化植株。将这些矮化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回交获得B1F2群体,卡方检测表明B1F2群体矮秆植株数和高秆植株数符合3∶1比例,表现为矮秆显性的遗传规律。对矮化植株的F5和B1F2群体株高、各茎节间长度和一些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显示,OsGA20ox2基因的RNAi能显著缩短株高和各节间长度(P<0.05),RNAi干扰片段越长,使植株株高和节间长度缩短程度越大,可使株高降低24~42cm,矮化22%~39%。在同一长度的RNAi干扰片段下,倒一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与倒二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非常相近,倒三节和倒四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非常相近,总的缩短程度是倒四节>倒三节>倒二节>倒一节。这种近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幅度和比例较大的特点,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上部节间缩短幅度和比例较小,有效地保持合理株高,不使生物产量明显降低,有利于水稻的稳产和高产。OsGA20ox2基因的RNAi不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或影响很小。
混配柠条复合基质对茄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酵柠条粉、珍珠岩和蛭石为材料,按照不同比例混配形成柠条粉复合基质,以普通商品育苗基质为对照(CK),通过基质理化性状、幼苗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壮苗指数等指标,比较分析混配基质育苗效果,研究其理化性状和在茄子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发酵柠条粉基质,提高混配基质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降低基质的持水孔隙,部分复合基质完全符合育苗基质要求,且育苗效果明显优于CK;发酵柠条粉体积分数在50%~60%,总孔隙度为70%~90%,通气孔隙在9.5%~11.5%时育苗效果更佳;通过茄子幼苗根系活力和壮苗指数的生理指标确定茄子最佳育苗基质配比为V(柠条粉)∶V(珍珠岩)∶V(蛭石)=3∶1∶1或3∶1∶2。


宁南丘陵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在有限降水及地力瘠薄等资源条件下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为旱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对宁南丘陵区主要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开展多点定位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对宁南丘陵区苜蓿草地0~100cm水分储量增减具有决定作用,苜蓿草地0~100cm土壤水分表现出雨季来临前持续显著降低,雨季后极显著增加后,缓慢失墒至封冻的趋势,但100cm以下表现出随生长年限不同各不相同的规律;在100~200cm层次,以5年生水分补给较多,而2年生补给有限。其中,2年生苜蓿草地100~200cm土体可作为补水层,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浅层缺水进行一定补给,而5年生只是充当补水过渡层。


育秧箱全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育秧箱全量施肥技术,通过2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中量控释氮肥(80kgN·hm-2)、高量控释氮肥(120kgN·hm-2)和常规施肥(300kgN·hm-2)处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未显著降低.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33.2%,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平均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26.2%和20.7%.常规施肥处理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在施肥后1~3d达最大值,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高峰期为施肥后7~9d,全生育期内,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的氮素渗漏流失主要在分蘖期,中量和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氮素渗漏流失后移至分蘖-开花期.各处理硝态氮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9.7%~64.2%,高量控释氮肥处理的总氮净流失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减少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