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业信息化发展之我见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
摘要:本文从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 ,介绍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指出了未来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菊芋凝集素基因棉花研究初报
《山西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菊芋凝集素基因(Helanthus tuberosusagglutinin,HTA)转入常规棉花,获得转抗蚜虫基因棉花再生株。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在转化棉花受体材料中,转菊芋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具有一定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棉花养分吸收和优质铃率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摘要:以提高棉花优质铃比率为研究目的,试验采用盆栽法进行。通过对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适当控制水分条件,可有效降低棉花主茎高度,提高蕾铃生长发育前期和中期花蕾成铃率,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结果还表明,同样施肥条件下,前期适当控制水分,可提高生殖器官与整株干重之比,特别是能增加生殖前期和中期生殖器官量,有利于提高优质花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玉米育种
《玉米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作物育种家有可能直接根据基因型而不只是表现型进行选择,在作物育种工作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图谱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真实性鉴定、杂种优势预测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
《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为亲本,3个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号和V4A×晋粱5号,F1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和41.8%,都低于双亲。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高粱4个亲本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为51.4%~63.0%,全甲基化率为28.3%~29.1%。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该位点无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型,次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杂交种F1代DNA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其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