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探索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途径为切入点,在分析作物高光效育种历程阶段的基础上,从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高光效育种理论、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高光效品种选育5个方面讨论了大豆高光效育种。旨在为通过高光效育种途径来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提出了启动C3作物自身C4途径,并将多项高光效功能整合,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能是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新的突破点,从而确定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大豆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高光效品种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与常规品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连锁相关。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是依据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作物生理学原理构成的。建立在作物生态类型基础上的高光效育种生理遗传基础和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基础。依据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和理论,通过高光效育种实践建立了大豆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育成了高光效品种黑农39、黑农40和黑农41。
关键词: 大豆 C_3作物中类似C4途径 高光效育种


安祖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2009
摘要:以根段为实验材料,对安祖花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BA 2.0 mg/L,诱导率最高为8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 0.5 mg/L+NAA 0.5 mg/L;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2 mg/L+0.1%Ac,生根率为100%.


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轮作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措施,旨在探讨常用和潜在的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抑制作用,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轮作体系改进提供技术支持。2006年,选择5种轮作植物(大麦、红三叶草、万寿菊、亚麻、玉米)与感病品种一起种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2007年种植玉米、小麦和感病大豆,检测两年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2008年所有小区种植感病大豆,测定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连续种植大豆的处理卵数量增加了13%,而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和大麦茬后复种红三叶草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减少率分别为80%、58%和68%,其他轮作处理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密度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轮作区大豆产量也有提高。结果显示:合理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以及大麦后复种红三叶草可以减少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好于常规轮作作物玉米。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在黑龙江省的播种面积,则可以确定能够使土壤中胞囊线虫密度减少,同时又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合理的轮作方式为万寿菊—玉米—大豆。


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合丰50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丰50为材料,分7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其品质、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及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和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规律性极强,即随播期的延迟各密度处理合丰50的油份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小,而且规律性也不强。合丰50的最佳播种时期为5月9日左右,而最适密度为25万株.hm-2,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含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