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魔芋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对魔芋愈伤组织、不定芽和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其诱导率为82%;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配方为MS+6-BA 1.5 mg/L+NAA 0.5 mg/L,其分化率为490%;诱导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配方为MS+NAA 0.5 mg/L+6-BA 1.0 mg/L,其生根率为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龙血树属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利用SRAP标记技术对来自我国龙血树属(Dracaena)的24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从8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共扩出15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35条,占87.1%,平均每对10条,最好的引物组合为F18Em6。利用NTSYS软件分析数据得出24份材料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7~0.97,平均值为0.56,UPGMA聚类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34处将一未定名种与其它材料分开,其他23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46处又可分成2类,其中勐腊龙血树(D.menglaensis)和长花龙血树(D.angustifolia)的相似系数达0.93。结果表明:用于本试验的一未定名种应为近缘属植物;支持将勐腊龙血树视为长花龙血树变种的观点;结合形态学特征可以将我国龙血树属物种分为两个大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模型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GIS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推算模型。[方法]以多年平均气温为研究对象,应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O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样条插值法(SPLINE)以及混合插值法(MLR)对海南岛18个长期气象观测站197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进行了空间栅格化,通过不同插值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针对海南岛多年平均气温相对最优的插值方法。[结果]通过对海南岛近30年的平均气温4种插值方法的误差分析,发现插值法精度顺序为MLR>IDW>OK>SPLINE。基于海南岛DEM影像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插值"的小网格插值法即混合插值法(MLR)在海南岛平均气温空间插值效果最好;海南岛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除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的纬度地带性以及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的垂直地带性外,沿岸地区气温呈略高于内陆地区趋势;海南岛各月气温递减率在0.38~0.85℃/100m,年均气温递减率约为0.74℃/100m,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条件下,气温对于海拔高度的递减率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海南岛农业气象要素连续分布状况获取和建立精确空间分布推断模型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生咖啡豆中多菌灵等农药残留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生咖啡豆中多菌灵、克百威、甲霜灵、马拉硫磷、乐果、亚胺硫磷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样品通过乙腈超声提取,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方式(ESI+)及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测定,基质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在优化试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50 mg/L,相关系数r>0.99,定量限为0.001~0.010 mg/kg;在加标水平为0.05、0.50、2.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7.7%~110.0%,相对标准偏差为1.3%~9.9%,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生咖啡豆 农药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热研7-33-97无性系轮换割制产量效应
《热带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探寻橡胶树新品种热研7-33-97适宜的割胶制度,在充分挖掘橡胶树产胶潜力的同时又能保证胶树的安全。对热研7-33-97进行1/2阴阳线轮换与单阳线割制的比较。通过5年的田间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在3天1刀的情况下,热研7-33-97优良无性系采用1/2阴阳线轮换割胶制度,其产量比单阳线割制增产10.6%,干含提高0.9%,死皮发病率下降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关于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和入侵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不同起源地的入侵植物在我国分布区域不一样,在控制了起源地的作用后,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人为活动较多的省份或地区(大尺度),以及干扰较严重的生境(小尺度)。入侵能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常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高光合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感作用、以及适应异质生境的能力;起源于美洲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能产生大量的易传播的种子、可自交亲和、强化感作用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入侵能力强的1年生植物常与作物非常相似,在农田中危害严重。未来需要研究干扰促进入侵的机制、化感作用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化感物质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间接促进入侵的机制研究、1年生和多年生外来植物的入侵能力与其物种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弱入侵性外来植物的预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发生入侵和危害的规律,也可为入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分布 入侵能力 干扰 物种特性 化感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苦茶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初步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以海南山苦茶叶为原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对不同产地山苦茶叶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并对万宁产山苦茶叶、茶渣及其经热水浸提后乙醇沉淀法分离的水溶性粗多糖中的14种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苦茶叶水溶性粗多糖得率为16.7%,山苦茶叶中14种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常量元素钾、钙、镁、钠、硫、磷和微量元素钡、锰、铁、锌、铜、铬、钼、铍。不同地区的山苦茶叶各元素含量稍有不同,总体差异不大。对茶渣和粗多糖的各元素含量及其形态分布分析发现,山苦茶各元素(除钾外)的不溶态(36.9%~94.2%)均大于可溶态(2.45%~53.8%),茶渣中仍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有待研究和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蔗糖转运蛋白ShSUT4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从甘蔗体内克隆出一个新型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ShSUT4(GenBank登录号为GQ485583.1),预测其编码501个氨基酸,存在GPH(蔗糖/H+共转运体)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具有12跨膜结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hSUT4在甘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9个不同甘蔗品种成熟茎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在其中8个品种中ShSUT4表达量的高低与所测茎节中锤度高低呈正相关性,推测ShSUT4可能参与调控甘蔗体内蔗糖的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