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牛生长肥育的营养调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动物机体自我营养调控功能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被人们掌握和利用的。在肉牛生长肥育生产中,可以利用肉牛体内营养物质分配规律对其体况和肉的组成成分进行调控。主要调控技术包括日粮营养素结构调控技术、改变饲养制度和使用组织代谢营养调控剂等。文章重点阐述了肉牛生长肥育营养方面的调控研究。


绵羊羊水干细胞外源基因高效转染及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建立绵羊羊水来源多潜能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 stem cells,AFSC)外源基因高效转染及快速筛选方法,同时保持其多潜能特性。采用脂质体法,以pCMV-DsRed为报告质粒,转染绵羊AFSC,36h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外源基因的瞬时转染效率为69.17%。以浓度为6 mg/mL的G418筛选5h获得纯化转基因绵羊AFSC单克隆。转基因绵羊AFSC RT-PCR检测表达Oct-4、SSEA-1,体外悬浮培养可形成类胚体。结果表明,转基因标记绵羊AFSC保持了发育全能性的潜能,构建的转基因绵羊AFSC可以示踪性研究其在体内的分化路径和最终宿主。
关键词: 绵羊 羊水干细胞 报告质粒 基因转染 高效转染 快速筛选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侵染条件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安徽油菜黑胫病菌分离株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合GenBank中的有性型Leptosphaeriamaculans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该病菌鉴定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侵染条件的研究表明,油菜黑胫病菌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温度与保湿时间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1~24℃,保湿48 h以上。保湿48 h以下,随着保湿时间的减少及培养温度的降低或升高,病情指数均降低;但在12~72 h各保湿梯度内,随培养温度由15~21℃上升,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而随培养温度由21~27℃上升,病情指数逐渐降低。
关键词: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侵染条件 病情指数


奶牛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以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3头荷斯坦奶牛为动物模型,利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比较研究3种不同品质的混合粗料日粮体外发酵效果,混合粗料分别为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1号料)、羊草和玉米青贮(2号料)及玉米秸秆和玉米青贮(3号料),用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数(GI)为指标对粗饲料品质进行测定,分别为30.68、9.24和5.10 MJ。结果表明:随着粗饲料品质的提高,培养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菌体蛋白(BCP)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值大小顺序为1号料>2号料>3号料;随着粗饲料品质的提高,培养液乙酸/丙酸呈下降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79、1.83和1.87。另外,试验用3种不同品质的混合粗料分别与精料混合在体外培养时,粗饲料整体发酵水平提高。


内蒙古四大沙地植被NDVI变化及气候响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掌握内蒙古四大沙地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气候响应,用GIMSS/NDVI数据对1981~2001年8月的植被NDVI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四大沙地的植被NDVI平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NDVI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对四大沙地的8月NDVI数据与5~8月累积平均气温逐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都不具有显著性。而8月的NDVI数据与5~8月累积降水量逐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植被对降水量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有正相关,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不具有显著性。


自制DMEM/F12培养基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验证自制DMEM/F12培养基与商品化DMEM/F12培养基相比是否会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氨基酸对乳蛋白合成影响及其机理奠定基础。从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能力、泌乳相关基因表达和酪蛋白合成这几个方面比较自制DMEM/F12培养基与DMEM/F12培养基的差别。结果显示,自制DMEM/F12培养基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活力要显著高于DMEM/F12培养基(P<0.0001);自制DMME/F12培养基与商品化DMEM/F12培养基相比乳腺上皮细胞CSN1S1、CSN3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上调量分别达到了3.57倍和3.27倍,CSN1S2、CSN2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自制DMEM/F12培养基与商品化DMEM/F12培养基相比,对乳腺上皮细胞αS酪蛋白及β-酪蛋白的合成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与商品化DMEM/F12培养基相比,自制DMEM/F12培养基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泌乳相关基因表达和酪蛋白合成方无负面影响。
关键词: 自制DMEM/F12培养基 基因表达 酪蛋白 细胞增殖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资源材料幼苗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和阐述对向日葵耐盐新品种选育意义重大。采用盆栽试验模拟0.35%,0.50%土壤含盐量水平,研究了盐分胁迫对5个自育向日葵不育系出苗率、苗期株高、叶面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学产量、丙二醛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和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盐分胁迫(0.35%)对幼苗萌发有促进作用;中度盐分胁迫(0.50%)下,幼苗萌发及生长均受到抑制,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加,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O2.-产生速率、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是向日葵耐盐碱特性的生理机制之一。5个自选不育系间耐盐性存在差异。


大豆SCoT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优化、验证及检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对影响大豆SCoT-PCR反应的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优化后的20μL大豆SCoT-PCR体系为:Mg2+浓度2.0mmol·L-1、Taq聚合酶用量1.5U、引物浓度0.250μmol·L-1、dNTPs浓度0.2mmol·L-1、DNA模板用量30ng;退火温度最适为50.4℃。运用18个大豆品种验证,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并从82条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32条引物。利用大豆品种吉育75、本地黑豆及其10株F2对该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验证,结果显示,杂交后代植株中出现了双亲的位点和亲本位点的缺失。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大豆 SCoT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体系验证 引物筛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