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γ-多聚谷氨酸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前景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聚谷氨酸(γ-PGA)是一种阴离子假多肽,主要由芽孢杆菌产生和分泌,是天然、安全、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以及环保的生物聚合物,在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医学制药、污水处理、化妆品以及农作物等领域表现出优良特性。本文从γ-PGA的理化性质、生产制备和应用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其微生物发酵合成途径、生产工艺优化和在动物饲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解读γ-PGA的特征,为将其进一步开发为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

关键词: γ-多聚谷氨酸 生物聚合物 理化性质 微生物发酵 饲料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苏叶醇提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紫苏叶醇提物的最优提取方法及其抗氧化性以及抑菌能力。以黄酮、多酚及处理冷鲜肉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叶醇提物的提取工艺,采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紫苏叶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牛津杯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价紫苏叶醇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紫苏叶醇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溶液、料液比(1∶30) g/mL、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紫苏叶醇提物的黄酮含量为3.97 mg/mL,14 d时的TVB-N值为5.18 mg/100g;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值分别为84.56%、90.45%、49.45%。此外,紫苏叶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且其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均具有浓度依赖性。研究表明紫苏醇提取物在食品保鲜中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抗菌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紫苏叶 醇提物 抗氧化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氧咪草烟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研究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性杂草,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有效防控田间向日葵列当的危害,本研究以抗除草剂向日葵品种为材料,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乌兰村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研究不同剂量甲氧咪草烟滴灌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结果显示,甲氧咪草烟处理后,降低了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和寄生程度,增加了向日葵的产量。经过45.00、22.50 g/hm2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处理后20 d时上乌兰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93.32%, 40 d时分别为100%、97.60%和82.35%, 60 d时分别为71.50%、31.40%和14.76%;对公合成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在20 d时分别为100%、100%和100%, 40 d时分别为100%、99.31和96.29%, 60 d时分别为78.81%、43.31%和11.47%。45.00、22.50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上乌兰村向日葵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2.73%、61.26%和13.83%,公合成村的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0.68%、84.04%和61.89%。综上,45.00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增产效果最高。

关键词: 向日葵列当 防治效果 除草剂 甲氧咪草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色脂肪组织代谢及产热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幼龄动物的肩胛部、肾周、颈部深处等,其结构和功能都与白色脂肪组织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和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在畜禽养殖方面,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作用对于畜禽冬季抗寒有益。本文综述了棕色脂肪组织的来源及功能,以及冷应激、进食节律、昼夜节律、饲料添加剂和激素等因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组织 影响因素 昼夜节律 冷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古冰草XTH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干旱胁迫下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抗旱相关的XTH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进化关系及二、三级结构进行分析,并对4个抗旱相关的XTH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7个蒙古冰草XTH基因,蛋白大小位于70~357 aa,分子质量为7.67~39.46 ku,理论等电点(PI)在4.67~9.81,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表明AmXTH-1定位在细胞壁和细胞质,其余6个定位于细胞壁。XTH基因的二、三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推测motif1、motif2和motif3为保守基序。进化关系比对发现AmXTH30、AmXTH28-1、AmXTH-1和AmXTH8-1与已知具有抗旱功能的基因具有较高相似性。qRT-PCR分析表明,4个与蒙古冰草抗旱相关的XTH基因均呈下调表达。推测蒙古冰草中差异表达的4个XTH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中起负调控作用。

关键词: 蒙古冰草 XTH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畜胎儿程序化发育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胎儿程序化发育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阶段母体应激源会对后代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宫内胎儿的生理发育和生长环境不仅决定了新生仔畜的生存能力,而且与动物生产性能及动物疾病的免疫应答都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妊娠期的关键窗口期,胎儿发育的环境受到干扰时,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整胎儿的发育模式。胎儿程序化潜在的、积极的、适应性的研究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该论文结合最新的研究,综述了用动物模型探讨各种母体“应激源”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是辅助生殖技术、母体营养和微生物对妊娠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胎儿程序化内在的潜在机制。

关键词: 胎儿程序化发育 母体应激源 胎儿发育 表观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全株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草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内农科饲用大麦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低密度(375万株·hm-2)、中密度(450万株·hm-2)、高密度(525万株·hm-2)3个处理,于大麦乳熟期刈割后进行产量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真空袋青贮45 d。测定全株大麦青贮前后营养成分以及大麦青贮饲料微生物数量、发酵品质。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麦干草产量、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加(P<0.05)。高密度处理大麦原料及青贮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与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高密度处理大麦青贮pH值最低,氨态氮与总氮的比值最低,发酵品质优于中、低密度处理。因此,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增加大麦种植密度可提高其草产量、提升其青贮发酵品质。当大麦作为青贮饲料利用时建议种植密度不低于525万株·hm-2

关键词: 全株大麦 种植密度 营养价值 发酵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NA和lncRNA调控反刍动物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卵泡发育是决定排卵率和产羔数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母畜生殖机能和繁殖力高低。随着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发展,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反刍动物的卵泡动态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可以通过沉默或诱导靶基因表达参与颗粒细胞功能、卵母细胞成熟和卵泡发育的调控;lncRNA作为miRNA的分子海绵,通过竞争性结合miRNA间接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卵泡内的生殖细胞发育和卵巢功能。作者综述了miRNA和lncRNA在反刍动物卵泡发育中的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并对miRNA、lncR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互作网络进行归纳,为挖掘母畜繁殖力性状关键基因和分子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miRNA lncRNA ceRNA互作机制 反刍动物 卵泡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DF9、BMPR1B、FSH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兴羔肉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进行Sanger测序和KASP分型检测,挖掘与兴羔肉羊产羔数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为高繁殖力绵羊分子育种提供新的遗传标记。选取250只兴羔肉羊进行血液样品的采集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混合PCR结合Sanger测序技术检测绵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卵泡雌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启动子以及第1外显子区DNA序列的多态性,采用KASP技术对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检测并利用SPSS 26.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One-way ANOVA)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其与产羔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GDF9基因启动子区存在g.41771007A>C、g.41770949G>A、g.41770718A>C,BMPR1B基因启动子区存在g.29461868G>A、g.29461739T>G、g.29315643A>G,FSHR基因启动子区存在g.75132264C>T、g.75132365T>C及第1外显子区存在g.75132817G>A共9个多态性位点。卡方检验表明,GDF9基因的g.41771007A>C、g.41770949G>A,BMPR1B基因的g.29315643A>G以及FSHR基因的g.75132365T>C、g.75132264C>T位点均处于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将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的位点与产羔数关联分析显示,BMPR1B基因的g.29315643A>G,FSHR基因的g.75132264C>T、g.75132365T>C位点与兴羔肉羊产羔数有显著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兴羔肉羊群体中,GDF9基因和BMPR1B基因的6个位点之间处于较弱的连锁平衡状态,而FSHR基因的3个位点之间处于较强的连锁不平衡状态。以上结果表明,在兴羔肉羊GDF9、BMPR1B及FSHR基因上鉴定到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BMPR1B基因的g.29315643A>G和FSHR基因的g.75132264C>T、g.75132365T>C位点可作为兴羔肉羊的潜在候选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为兴羔肉羊繁殖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绵羊 GDF9基因 BMPR1B基因 FSHR基因 产羔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 10~20 cm, 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 20~40 cm, 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 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 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全氮 颗粒有机氮 轻组有机氮 重组有机氮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