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例梅花鹿狂犬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病原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1例梅花鹿病例的死亡原因,本试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进行诊断,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狂犬病病毒(RABV)核蛋白(N)和糖蛋白(G)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患病梅花鹿临床表现出狂暴型神经症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在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海马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均有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RABV包涵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均在小脑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特异性的RABV阳性信号.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N和G基因分别长1 424和1 675 bp,均与2015年呼和浩特牛源毒株Rabies virus isolate CNM1101C(KC193267)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和99.3%.分离毒株N和G基因与从河南、甘肃、湖北、福建和山东等省分离的毒株位于同一分支,属于Asian谱系.结果表明,该梅花鹿感染狂犬病,RABV分离毒株属于中国地区流行的Asian谱系,与国内流行毒株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灌木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灌丛化现象在草地生态系统上广泛发生.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灌木种群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可研究放牧干扰下不同灌木种群的耐牧特性,对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草原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半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及小半灌木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下称为"灌木")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载畜率下各个灌木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下称为"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冷蒿的数量特征值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他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均在CK或LG区出现最大值,且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全氮含量随着载畜率增加而下降;冷蒿邻近有机碳含量在CK区最高,小叶锦鸡儿邻近速效磷含量在HG区最高,其余灌木邻近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在LG区最高.灌木种群数量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为:土壤有机碳与冷蒿和驼绒藜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土壤速效磷与木地肤高度、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载畜率均会对灌木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产生影响.


内蒙古地区羊肉脂肪酸指纹特征初探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饲养方式与肉品质和脂肪酸特征关联的评价方法,该试验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3个盟市7个旗县采集羊肉样品194份,对肉中的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1)从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脂肪酸PCA结果来看,所有羊肉样品未见显著差异(P>0.05),山羊肉中放牧和舍饲2种饲养方式有显著分离.放牧羊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十六烷酸(C16:0)和十八烷酸(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羊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顺-9-十八碳烯酸(C18:1n9c)的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羊肉(P<0.05).(2)由不同地区的脂肪酸PCA结果得出,锡林郭勒、阿拉善地区与鄂尔多斯地区有显著的分离.鄂尔多斯地区羊肉SFA、C16:0、十七烷酸(C17:0)和C18:0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锡林郭勒地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n-3PUFA和n-6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是其余2个地区的2~3倍;阿拉善盟MUFA和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s,T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其中TFA含量是其它地区的3~5倍.(3)不同品种的脂肪酸PCA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和苏尼特羊肉样品与阿拉善白绒山羊、蒙古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有显著分离.绵羊肉SFA、PUFA和α-亚麻酸(C18:3n3)含量显著高于山羊(P<0.05),其中n-3PUFA和n-6PUFA含量可达山羊的1.5~2倍;山羊肉MUFA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绵羊(P<0.05).(4)不同部位的脂肪酸PCA结果得出,3个部位羊肉样品聚类重叠,未见显著分离.肋间脂肪中SFA、十四烷酸(C14:0)、C16:0、C17:0、C18:0和顺-9-十六碳烯酸(C16: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股二头肌中MUFA、TFA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背最长肌中PUFA、C18:3n3和顺-9,12-十八碳烯酸(C18:2n6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由此可见,不同的饲养方式、品种、地区和部位对内蒙古地区羊肉的脂肪酸指纹特征有影响.


CRISPR/Cas9系统在畜禽遗传改良中研究进展
《遗传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在畜牧业遗传改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以高效、精准的特点,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目前,基于 CRISPR/Cas9 的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基因修饰等已被广泛应用,实现了对畜禽物种的重要生产性状进行精准改良.本文介绍了 CRISPR/Cas9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绒毛纤维生长、乳品质成分、抗病育种以及动物福利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地了解CRISPR/Cas9 技术在畜禽基因编辑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畜禽 遗传改良 经济性状


缓释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缓释氮肥不同施用量下玉米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光响应曲线拟合,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德5号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0年分别测定分析了玉米抽雄—吐丝期穗位叶在N 0(N0,CK),120(N8),180(N12),240 (N16),300(N20),360(N24) kg/hm~2 6个氮肥梯度下的SPAD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干物质积累规律。2 a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6处理最高,且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光响应曲线拟合分析得出,N16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2019,2020年N16处理分别比N0、N8、N12、N20、N24处理提高37.48%,29.51%,31.85%,18.17%,37.32%和80.04%,59.73%,50.30%,6.42%,62.51%。全株干物质及穗部干物质积累与最大净光合速率、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关键词: 玉米 光合日变化 氮肥梯度 光响应曲线 抽雄—吐丝期 干物质量


黑沙蒿醇提物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培养试验探究在饲粮中添加黑沙蒿醇提物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以筛选黑沙蒿醇提物的最适添加剂量。试验选用4头健康、泌乳期相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集口腔瘤胃液,作为瘤胃液的供体。体外培养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以精粗比4∶6的饲粮为发酵底物,不添加黑沙蒿醇提物,试验组在发酵底物中分别添加0.03%(试验1组)、0.3%(试验2组)和3.0%(试验3组)的黑沙蒿醇提物(风干基础)。分别培养至0、3、6、9、12、24 h,记录产气量并采集培养液样品,测定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瘤胃发酵参数,并评定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产气量均上升。除试验1组和试验2组在培养至3~6 h时,pH先升高后降低,其余各组瘤胃液pH均呈下降趋势,且在正常范围内(6.0~7.5)。培养至3~12 h时,各试验组NH3-N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24 h,试验2组和试验3组NH3-N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而试验2组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均优于试验1、3组。说明在黑沙蒿醇提物添加剂量为0.3%时对促进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功能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黑沙蒿 乙醇提取物 奶牛 瘤胃体外发酵 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山桐子性别分子标记
《植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是我国特有且极具开发潜力的油料树种,果实含油率高且油品好。在苗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山桐子进行性别鉴定,可有效降低种苗培养成本。在前期组装的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山桐子基因组基础上,进一步对山桐子雌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雌雄株系的特异性片段,确定山桐子属于ZW/ZZ性别决定类型;并根据3.365×107个SNPs,结合性别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性别的19号染色体,并将性别决定区段定位到35Mb附近;针对显著性位点,开发了性别共显性CAPS分子标记。该方法可在幼苗期快速、高效鉴定山桐子的性别,极大地降低了山桐子育苗环节的生产成本,也可在山桐子种质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前列腺素D2对大肠杆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ELISA、荧光定量PCR、HE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损伤相关因子(HMGB-1)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E.coli感染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PGDS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01);PGD2分泌量也显著上升(P<0.001);内源性PGD2抑制剂(H-PGDS inhibitor 1、HQL-79)能够显著抑制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损伤相关因子(HMGB-1)的表达并减轻了组织损伤;外源性添加PGD2后可显著促进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HMGB-1的表达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增加。结果表明,PGD2能够通过调控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的过程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加剧了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前列腺素D2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 细胞因子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


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病力、靶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测定等研究.结果显示:119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范围为0.0121~0.8907 μg/mL,平均值为0.2403±0.1365 μg/mL,呈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经室内诱导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19AH-5A、19AH-5C,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是野生型敏感菌株的5.857和12.903倍;此外,抗药性菌株19AH-5C的生物学特性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而19AH-5A的致病力下降严重;2株抗药性菌株中戊唑醇靶标蛋白的编码基因CYP51的碱基序列与敏感菌株完全一致,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突变,但在戊唑醇培养条件下,抗药性菌株19AH-5C中靶基因CYP5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3.72倍.油菜核盘菌在戊唑醇选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菌株,根据119株核盘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研究结果判断,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因此使用戊唑醇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同时可将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


有机肥和海藻酸配施提高盐碱地蒙古黄芪抗逆性和品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和海藻酸施用浓度对盐碱地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光合效率、抗逆能力、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盐碱地中蒙古黄芪生态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连续两年在内蒙古固阳县的盐碱地上开展了大田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三水平完全设计,两因素为有机肥(O)、海藻酸(A).3 个有机肥施用量为 0、1200、2400 kg/hm2,分别记为O0、O1、O2;3 个海藻酸施用浓度为 0、1、2 g/L,分别记为A0、A1、A2,共组成 9 个处理.于蒙古黄芪种苗返青后 60 天开始测定叶片光合效率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于蒙古黄芪种苗返青后 120 天开始测定根系产量、药效成分和重金属含量.[结果]相较于O0 处理,O1、O2 处理黄芪两年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分别提高了 13.6%~29.2%、17.0%~32.3%、14.8%~21.2%,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了 10.4%~24.0%、9.5%~13.5%、7.5%~29.5%,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提高了 11.0%~28.8%、22.3%~94.3%、13.2%~61.4%,根系产量提高了 3.8%~8.1%,黄芪甲苷(AIV)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C7G)含量分别提高了 7.4%~19.4%、4.5%~22.7%,Pb、Cd、As和Cu含量分别下降了 1.4%~16.0%、5.0%~19.5%、5.6%~9.7%、11.5%~35.2%.相较于A0 处理,A1 处理显著提高了黄芪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升了根系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Pb、Cd、As、Hg 和 Cu 含量分别降低了 12.0%~22.2%、6.9%~17.1%、7.5%~13.3%、7.1%~18.9%、16.1%~21.9%.2022、2023 年均以O2A1 处理的产量(6887、7153 kg/hm2)最高,O0A2处理的产量(6065、6278 kg/hm2)最低.2022、2023年O1A1处理的两种药效成分含量最高,AIV含量(0.144%、0.148%)较O2A1 提高了 5.1%~7.2%,C7G含量(0.059%、0.060%)较O2A1 处理提高了 5.3%~13.5%.[结论]施用有机肥和适宜浓度的海藻酸均可增强蒙古黄芪的光合效率,提高蒙古黄芪的抗逆能力,进而提高蒙古黄芪的产量和药用品质.以施用有机肥 1200 kg/hm2 配合喷施浓度为 1 g/L的海藻酸提升盐碱地蒙古黄芪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的效果最佳,且没有引起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