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27条记录
菌核病对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种子品质和出苗的影响探讨

种子 1990

摘要:以甘兰型油菜品种的单株种子为材料,进行规格播种,研究菌核病对油菜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及菜籽品质、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受菌核病危害后,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及角粒数减少,千粒重减轻,进而影响单株产量;同时菜籽含油量下降、种子发芽率降低,进而影响田间出苗率。而且这些性状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再者脂肪组成成份中,芥酸和花生烯酸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加重而下降;油酸和亚麻酸等其它脂肪酸则均随发病程度的加重而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阳地区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桃蚜 Myzus Persicae(Sulzer)是杂食性害虫,据Fssig(1948)统计,已知寄主有352种。在农作物中,为害十字花科蔬莱十分严重,是我省的重要害虫,也是我国和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因其为害和传播病毒,使产量受到很大损失,品质也显著下降。而且大量的、不合理的施用农药,不仅导致十字花科蔬菜桃蚜产生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污染环境,食品残留,造成公害,是生产上、社会上和生态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贵阳进行了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于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简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贵州省农科院武陵山开发联络组从1987年开始,针对铜仁、松桃两县花生面积大,产量徘徊不前,常年单产仅70~100公斤的状况,于1987年至1989年展开了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地膜覆盖后花生生育期比露地栽培缩短8~10天,植株增高4.4~7厘米,侧枝增长4~12厘米,果仁增重,单株生产力提高4~6克,饱果率提高6.5%以上,平均亩增产壳花生88.9公斤,增产率达68.5%,每亩纯收入增加 141.1元,投入产出比为1:4.1。本文对三年试验示范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更大面积示范推广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掺假生漆快速鉴别及简易测定方法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根据生漆的化学性质、掺入假物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能快速,简易地鉴别出掺假生漆的方法。用层析法可鉴别生漆中掺入油、糖、淀粉和尿素等的类别,用自制的流动液槽比色计在625nm处测定生漆中漆酚的含量,可定量地测定漆样的纯度及掺假情况。

关键词: 生漆 纯度检验 漆酚含量 掺入异物定性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致病力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作者从1978年分离保存的1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上,分别分离5~10个单孢菌,共计80个单孢菌株并分别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测定。结果表明:每个小种的单孢保存茵分化形成数个小种。在各个鉴别品种致病力变化的趋势为稳定>减弱>增强。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变化差异较大,籼型小种的致病力较粳型小种容易减弱,且致病力的稳定性比粳型小种差。同时本文对稳定菌株的筛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保存菌种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继代繁殖大量饲养方法研究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小菜蛾(Plutella xyloslella L。)是世界性的蔬菜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据报导长江以南每年发生十代左右,世代重叠,产卵量大。适宜作农药筛选、抗药性研究等生物测定的材料。为了配合小菜蛾抗性形成及机理研究,需要继代提供大量发育一致、虫龄整齐、健康的小菜蛾幼虫供试。能否连续逐代大量饲养小菜蛾,保证不断代是农药筛选、抗药性研究等课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参照柯礼道等(1981)、方菊莲等(1988)和 FAO(1979)等的方法加以改进,结合我们的具体设备条件等情况,以(石至)石作载体,加营养液的萝卜苗饲养法培育的小菜蛾,能达到连续继代饲养,获得大量的合乎要求的供试幼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白绢病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在PDA上和上壤中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的分离物 Scr_4的最适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5℃和30~35℃,生长的上下限温度为10℃和42℃,在45℃下处理24小时后转到30℃下,菌核萌发率仍为100%,菌丝能恢复生长。在30℃下2天,菌核在pH为4.0~7.2时萌发最多,萌发率为99.33~10O%,以pH4.0~6.4萌发最快,24小时萌发率为91.34~1O0%;pH4.8~7.2时菌落直径最大,为61.67~65.67mm。在酸性(pH5.46)和碱性(pH8.46)的土壤中菌核萌发率较高,分别为30.67%和30.00%。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0~40%和50~60%,土壤含水量为35%死苗率最高。菌核萌发率和病害发生程度因土质而异,在C/N较高的粘壤土中,菌核萌发率和死苗率均较高。

关键词: 辣椒白绢病菌 菌核萌发 菌丝生长 病害发生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抗水稻品种绥阳粘

作物品种资源 1990

摘要:来源:贵州省遵义县的地方籼稻品种。全国统编号:22-2009,贵州保存号:A-X-2-0046。性状:株高149坦米。茎中粗,分蘖力弱。叶片中长,色绿,弯垂。株型松散。穗长18.22厘米,千粒重23.81克,结实率89.70%。稻粒椭圆,颖色秆黄有褐斑,无芒,易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壤旱地土壤水分动态观测总结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据在黔西测定,质地粘重的耕地黄壤田间持水量约为23%,凋萎含水量约为15%,有效水容量约8%;可利用的土壤水分有限,加之本区季节性干旱严重,采取抗旱耕作措施极为重要。通过连续两年的定位观测看出,黄壤耕地土壤水分的年循环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春季土壤水分强烈上升蒸发期,夏秋土壤水分恢复补充期和冬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与下渗期。春季耕作层土壤干旱,宜推行少耕法,保水抗旱,以利作物出苗。夏秋多雨土壤湿度大,宜加强中耕除草,秋收后及时耕翻整地,以利保墒。对伏旱的防除宜推广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抗旱耕作 黄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分带轮作制中发展绿肥探讨

贵州农业科学 1990

摘要:近年来,我省遵义、毕节等地区在旱地上大力推行分带轮作,大幅度地提高了大小季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效果十分明显。但在旱地分带轮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耕地未充分利用。为了保证大季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经济作物烤烟的适期播种、移栽,一般在小季种植带行间普遍留有空行,小季作物对耕地的利用率仅有50%,另外一半是空闲着的,没有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