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残膜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产生危害的土壤残膜强度限值,为中国残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1—2015年在甘肃张掖设置0(CK)、150 kg·hm~(-2)(T1)、300 kg·hm~(-2)(T2)、450 kg·hm~(-2)(T3)以及600 kg·hm~(-2)(T4)残膜梯度试验,并测定不同残膜强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残膜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SOM)、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效磷(Olsen-P)的影响较大,随着残膜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而SOM、TN、NO_3~--N以及Olsen-P显著降低(P<0.05),NH_4~+-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低残膜强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增加,但高残膜强度(T3和T4)则会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MBC和MBN)及微生物群落丰度(吸光值平均变化率、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Mc Intosh指数)(P<0.05)。土壤酶活性随残膜强度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基本一致,残膜强度为300—450 kg·hm~(-2)时,土壤中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酶(CBH)、木聚糖酶(BXYL)以及几丁质酶(NAG)活性普遍较高,残膜强度为600 kg·hm~(-2)时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农田土壤中低量残膜存在下可通过保水作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丰富度,而当残膜强度超过4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长期残膜作用下会降低土壤SOM、TN、NH_4~+-N、NO_3~--N以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养分退化。因此,对于中国地膜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应加大残膜防治工作力度,降低残膜引起的土壤退化风险。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及杂草去除效应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黑色地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含水率、温度和杂草去除效应及玉米主要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黑色地膜对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及玉米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色地膜有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不同土层含水率表现为80~100cm>60~80cm>0~20cm>40~60cm>20~40cm;黑色和白色地膜覆盖下,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呈单峰型消长动态,但黑膜的波动幅度均小于白膜。黑色地膜有降低土壤温度的作用,不同土层温度表现为10cm>5cm>15cm>20cm>25cm;黑色和白色地膜覆盖下,各土层土壤温度均呈抛物线型消长动态,但黑膜的波动幅度均大于白色地膜。与白色地膜相比,全膜双垄沟玉米田覆盖的黑色地膜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97%和99%以上,对玉米出苗率、成穗率、穗长、穗粗、秃顶等性状无明显影响,但对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生育期、产量有影响。黑色地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温度和防除田间杂草,还对玉米的部分农艺性状有影响。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黑色地膜 土壤含水率和温度 田间杂草 玉米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西葫芦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的防病促生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取促生的同时可抑制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拮抗菌并明确其防治效果。【方法】平板对峙生长法测定前期分离的19株促生菌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温室条件下接种微生物菌剂对西葫芦根腐病的防治作用;田间条件下接种复合菌剂代替部分化肥对西葫芦生长的影响。【结果】可有效拮抗尖孢镰刀菌的菌株有9株,其中,菌株FX2的抑菌活性较好,抑制率达到66.80%。在温室盆栽中,接种微生物菌剂(LHS11+FX2)对西葫芦根腐病抑制率达到57.14%。在田间试验中,微生物菌剂配施化肥对西葫芦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影响显著,以85%化肥+复合菌剂处理效果较优,其对西葫芦成熟期的产量显著提高27.13%。【结论】复合菌剂(LHS11+FX2)对西葫芦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85%化肥+复合菌剂对西葫芦的促生作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化肥投入成本,提高了增产效益。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西葫芦 尖孢镰刀菌 微生物菌剂 生物防治 促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毛叶苕子产草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复种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与减施化肥并复种毛叶苕子可生产优质绿肥鲜草17 093~19 110 kg/hm2;减施化肥30%的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增效12 091元/hm2,经济效益提高64.7%,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1.8g/kg和10.5 mg/kg,而施氮量较高的处理并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施用绿肥7 500 kg/hm2可以代替氮肥67.5~90 kg/hm2,具有培肥土壤和节能、减排、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模式对蒙古黄芪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中药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模式对蒙古黄芪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为其种苗繁育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和播种量(90,150,210 kg/hm~2)两因素育苗,分析蒙古黄芪种苗、药材质量性状和产量的差异性。结果:在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互作模式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生长发育个体质量性状指标,种苗产量,移栽成株率和药材产量间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播种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移栽成株率和药材性状均比撒播和条播方式优,在播种量150 kg/hm~2条件下药材鲜产量较传统撒播方式大播种量(210 kg/hm~2)增加29.31%;在同一播种方式条件下,210 kg/hm~2播种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成株率,药材质量性状和鲜产量均低于其他播种量。结论:采用覆膜穴播方式按150 kg/hm~2播种量进行蒙古黄芪种苗繁育,其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等综合指标较其他播种模式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生指葡孢霉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青稞和燕麦鞘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对其病原菌-禾生指葡孢霉的生长温度、适宜培养基种类、适宜pH值、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取麦类作物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禾生指葡孢霉在5~30℃下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PSA、PDA、CA、CMA和OMA培养基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病菌生长、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PSA;在pH值为4~1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生长的pH值为6~10;在5~10℃冷藏条件下,禾生指葡孢霉存活时间超过5a。在试验浓度(推荐剂量)下,8种杀菌剂对禾生指葡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430g·L-1戊唑醇悬浮剂(5 000×,8 000×)和400g·L-1氟硅唑乳油(5 000×,10 000×)的抑菌效果达1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干旱地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11-2012年采用查阅文献、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在甘肃省干旱地区10个县/市的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填写基础信息表格960余张。通过资源普查发现,近25年来出现了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小麦和特色杂粮杂豆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抗旱形势严峻、资源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建议,为科技创新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旱品种筛选鉴定及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甘肃敦煌、新疆的棉花栽培品种和国内外引进材料中选出76个遗传来源不同的棉花品种(系)作为参试材料,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敦煌市设置了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两个处理,筛选出与棉花抗旱性密切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采用综合抗旱系数(CDC)、综合抗旱指数(CDI)、综合隶属函数值(CDM)、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等四种综合评价方法对76份种质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显示,四种综合评价方法两两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在0.88以上,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再利用四种抗旱评价体系得分值对76个受试棉花品种(系)进行K-means划分聚类,最终将76个品种分为高抗(Ⅰ类,5个品种)、抗(Ⅱ类,9个品种)、中等(Ⅲ类,17个品种)、敏感(Ⅳ类,31个品种)、高敏(Ⅴ类,14个品种)5个抗旱等级。为进一步方便育种家简单准确地评价选育材料的抗旱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农艺性状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自变量,四种抗旱性综合评价体系得分值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建立了棉花抗旱性预测模型回归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EcoRⅠ/MseⅠ内切酶组合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引物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2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对AFLP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因素(DNA浓度、酶切体系、扩增体系等)进行了优化,旨在建立适合马铃薯的EcoRⅠ/MseⅠ内切酶组合的AFLP反应体系和筛选扩增条带丰富的引物。结果发现,优化的马铃薯AFLP反应体系为37℃酶切4 h,37℃连接4 h,连接产物稀释10倍用于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用于选择性扩增。利用建立的优化反应体系,以10个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为材料,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4对扩增条带多、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