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静宁苹果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平凉市苹果产业经过40多年的持续努力和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平凉市主打静宁苹果公用品牌,全力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苹果产业发展路径。该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政策分析的方法,总结静宁苹果2019—2023年产业发展情况和现阶段产业现状,分析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较大、“三老”问题日益突出、品牌管理保护亟待加强、全链项目支撑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并提出了突出规划引领、破解“三老”问题、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推广“四新”赋能等措施对策,以期为静宁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BSA-Seq定位胡麻耐盐相关基因位点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胡麻耐盐材料STS和盐敏感材料DYMS及其杂交后代RIL群体为试材,采用BSA-Seq方法,研究筛选与胡麻抗盐相关的QTLs,以期为胡麻创新培育耐盐种质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分析筛选出14个与胡麻耐盐相关的SNP位点,其中第2号染色体上分布了8个,第3条染色体上分布了2个,第5、6、9号和13号染色体上各分布1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过表达验证,获得一个候选基因Lus_GLEAN_10024365,其在第2号染色体上,scaffold208号位点5 913,基因长度4 981 bp。通过注释发现Lus_GLEAN_10024365与胞间连丝胼胝质(β-1,3-葡萄糖聚合物)结合蛋白合成相关,而胼胝质在盐胁迫过程中会有沉积。有关该基因与胼胝质合成与代谢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对长期连作马铃薯土壤的影响,试验在连续种植马铃薯8 a的土地上进行了4种不同的处理:对照组(CK),未进行任何处理;采用玉米秸秆覆盖(T1);先进行玉米倒茬,然后覆盖玉米秸秆(T2);仅进行玉米倒茬处理(T3)。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对马铃薯现蕾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均增长,T1、T2分别增长了3.72%和5.18%,但单独采用玉米倒茬降低了4.91%,并且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会明显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T1、T2、T3较CK分别提高7.03%、8.03%、3.4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将不同处理马铃薯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进行聚类分析,按细菌相似度可将处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含CK和T1处理组,第二类包含T2和T3处理组。玉米倒茬与秸秆覆盖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种群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黏球菌门(Myxococcota)为主。其中T1处理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较CK增长10.89%,T2和T3处理较CK分别降低4.83%和8.78%。与CK相比,3组处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均增长,T2增幅最高(33.44%)。各处理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较CK均降低,T2较CK降低最多,为77.41%。T1处理的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较CK增长29.09%,T2和T3处理较CK分别显著增长41.03%和34.45%(P<0.05)。各处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较CK均有所增长,T1、T2、T3分别增长58.86%、27.69%、35.27%。环境因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脱氢酶活性是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玉米倒茬和秸秆覆盖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显著降低了有害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数量,尤其是T2处理其数量显著降低了70.28%,有效缓解了马铃薯病害的传播与发生。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障碍 玉米倒茬 秸秆覆盖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


2021年-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928份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贵22类群为当前的第一优势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2.11%和61.87%,Hybrid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3.31%和37.18%,水源11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1.90%和0.69%,洛13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41%和0.23%,洛10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0.40%和0,中四类群出现频率0.40%和0;条中34号为第一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30.71%和43.65%,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0.20%和28.87%,条中33号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86%和0.46%。优势类群主要由贵22类群、Hybrid类群及水源11类群组成,优势小种由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组成。甘肃小麦条锈菌对主要的抗性基因Yr3、Yr3b/4b、Yr6、Yr9、YrA和Yr27的感病率在77.98%~99.08%之间,对Yr26的感病率分别为50.51%和61.75%,对Yr5的感病率分别为31.52%和0.69%,对Yr10的感病率分别为66.06%和73.27%。条中34号代表的贵22类群为当前甘肃条锈菌的第一优势类群,中四类群降低明显,已经很难被监测到。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为主,尤其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上。


不同种衣剂对当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农药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当归幼苗的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筛选出适于当归幼苗生产的种衣剂,为当归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当归种子为材料,选用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探究3种种衣剂的不同剂量对当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可以提高当归幼苗的出苗率(9.47%~28.42%),但剂量过大则会抑制当归幼苗的生长发育;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可以提高当归幼苗的株高(2.59%~28.52%);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可以提高当归幼苗的出苗率(18.95%~24.22%)、株高(19.63%~39.63%)、茎粗(2.08%~12.50%)、根长(11.96%~18.83%)、苗鲜质量(23.86%~34.00%)。此外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还可以显著增加当归幼苗的叶绿素含量(10.32%~17.20%)和可溶性糖含量(25.61%~41.68%),抑制MDA含量(30.83%~35.44%),增加CAT(38.13%~49.89%)、POD(55.00%~63.00%)、SOD(57.16%~73.51%)等酶活性。[结论]以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剂量为4 mL/kg、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剂量为12 mL/kg、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剂量为2 mL/kg的效果最佳。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对黑穗病均表现免疫(IM)的材料仅有1份,为‘HANACKE MANA’,占比3.1%;其余31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为96.9%。播种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糜子黑穗病。当接种菌土含菌量达0.1%及以上时,糜子种质均能充分发病。该研究结果对规范糜子抗黑穗病鉴定方法,品种合理布局以及为抗病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具有重要意义。


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伏是影响甘肃中部甜荞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76份国内外甜荞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计算23个与抗倒伏密切相关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6份甜荞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349~4.331,其中,主茎第二节间长最大,主茎分枝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23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能够代表76份甜荞种质23个性状81.421%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综合得分值(D值),D值平均为0.469,云甜荞1号D值最低(0.200),TQ10-07 D值最高(0.819)。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株高、茎秆重心高度、主茎第一节间长及壁厚、主茎第二节间长、主茎分枝数、弯曲度和茎秆抗折力等8个性状可作为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的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76份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Ⅳ的10份材料D值最高,抗倒伏能力最强,可作为种质创新及抗倒育种的亲本材料。本研究表明采用多元化统计分析方法对甜荞种质资源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为甘肃中部地区甜荞种质创新和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和借鉴。


外源甲基乙二醛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 MG)是一种从植物体内发现的新型信号分子,具有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细胞分裂、气孔运动及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等功能。为明确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外源MG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以玉米杂交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分析不同浓度外源MG浸种对干旱胁迫玉米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用3叶期玉米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和MG叶面喷施处理,进一步探讨外源MG对玉米幼苗叶片活性氧积累、膜质过氧化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外源MG溶液浸种可提高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生长指标,适宜的MG浸种浓度为0.10 mmol/L。干旱胁迫下对玉米幼苗进行叶面喷施0.10 mmol/LMG处理可显著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增强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并提高叶片中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综上,适宜浓度的外源MG可显著增强玉米种子的萌发能力和玉米幼苗的抗氧化能力,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带来的氧化损伤,促进玉米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的抗旱栽培和抗旱剂研发提供参考。


甘肃不同地理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与气象因子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1-2013年甘肃5个不同生态试验点种植的161份甘肃各地大豆种质资源的生育期相关性状数据为基础,结合2011年大豆生长期的气象数据,分析甘肃不同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相关性状分布特征,明确影响各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关键气象因子,以及农艺性状与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在75~197 d,随着材料来源地经度东移、纬度降低,大豆VE~R7平均日数及营养生长期(VE~R1)逐渐延长,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R/V)逐渐减小。随着种植地点由北向南,VE~R1均值逐渐缩短,R/V逐渐升高。同一区域育成品种的平均R/V均高于地方品种。汾豆8号等11个品种在多个试点VE~R7基本一致。在气象因素中,除可照时数是影响来自河西地区大豆品种VE~R7长度的最大直接因素外,平均气温>10℃的日数是影响甘肃大豆品种生育期长度的最大直接因素。VE~R7、VE~R1和R1~R7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重、底荚高度和有效分枝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关系各来源区域间并不一致。


甜瓜果实糖分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糖分甜瓜果实糖分代谢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为甜瓜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高糖甜瓜日本甜宝和低糖甜瓜小翠瓜为试验材料,采用Elsa试剂盒测定甜瓜果实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不同发育时期甜瓜果实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不大,果糖含量略大于葡萄糖。日本甜宝果实中蔗糖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小翠瓜果实在整个生长期基本无蔗糖积累。日本甜宝果实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活性呈下降趋势;小翠瓜果实SPS与AI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变化幅度不大。日本甜宝果实蔗糖含量与SPS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40,与A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小翠瓜果实蔗糖含量与SPS、AI均呈正相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日本甜宝蔗糖含量与代谢相关酶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22,而小翠瓜果实蔗糖含量与代谢相关酶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683。【结论】通过对2个品种甜瓜果实蔗糖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相关性分析,果实糖分含量与蔗糖代谢酶净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蔗糖含量与相关酶活性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且SPS在甜瓜蔗糖积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甜瓜果实中蔗糖的积累是受SPS、AI、中性转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蔗糖合成酶(SS-S)以及蔗糖分解酶(SS-C)共同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