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因型与环境对胡麻产量和脂肪酸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胡麻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验点的辨别力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以参加2009—2010年甘肃省胡麻区域试验的品种为材料,通过AMMI模型对其产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年份和环境对产量影响较大,其次是基因型。G14品种的稳定性表现最好,G10的品种稳定性最差。结合产量结果来看,G7、G2和G1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都很好,比较适宜推广。P6对品种产量鉴别能力最强,P8对品种鉴别能力最差。从品质分析结果来看,基因型和环境作用对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的影响较大;亚麻酸、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受年份、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硬脂酸受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其中G2的含油率和棕榈酸含量最稳定;G8的亚油酸含量最稳定,G10的亚麻酸含量最稳定。从试验点的Di值来看,P5的含油率和油酸含量最稳定;P6的亚麻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不稳定。本研究为胡麻品种选择及试验点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 5 种种植方式[A:豌豆-小麦-当归;B:豌豆-蒙古黄芪-当归;C:豌豆-马铃薯-当归;D:豌豆-当归-当归(对照);E:豌豆-休耕-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 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ITS1 变异区的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大,较对照D处理,A、B、C和E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低,Simpson指数较高.(2)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隶属于11门167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为优势属.(3)冗余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速效钾、电导率、pH值,在属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pH值、二氧化碳呼吸速率.(4)FUNGuild预测表明:植物病原体和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作物轮作较当归连作,降低了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干燥方式对苹果干品质特性及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提高静宁苹果干零食品质的加工方式,本研究探讨了5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太阳能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压差膨化干燥和热泵干燥)对苹果干能耗、抗氧化活性、微观结构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其它4种方式相比,在能耗方面,真空冷冻干燥的单位能耗最高(69.48±1.69 kW·h/kg),而太阳能干燥的单位能耗最低(19.60±1.36 kW·h/kg);在硬脆度方面,热风干燥的苹果干具有最高的硬度、最低的脆度,而真空冷冻干燥的苹果干硬度最低、脆度较高;在色差方面,真空冷冻干燥苹果干的L*值最高(72.91±0.59),ΔE值最接近鲜样(10.48±0.30);此外,真空冷冻干燥能有效降低苹果干中抗氧化物质的损失,与鲜样相比,其抗坏血酸、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5.22%、39.27%和32.02%。同时,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也分别降低了23.50%、57.24%和10.56%;在微观结构方面,真空冷冻干燥的苹果干细胞层呈较规律的海绵状多孔性结构,质地较好;在风味方面,鉴定出5种干燥方式的苹果干有9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真空冷冻干燥的苹果干更加芳香、口感更加丰富。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是提高苹果干零食品质特性和风味的推荐方法,对苹果干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干燥方式 苹果干 抗氧化活性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


断尾对兰州大尾羊脂肪细胞结构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观察断尾对兰州大尾羊尾部脂肪细胞数量、结构以及皮下脂肪、大网膜脂肪、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背最长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断尾引起脂肪沉积重新分布后,脂肪细胞和各脂肪沉积部位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为阐明断尾对脂尾型绵羊脂肪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选择5日龄[(3.79±0.12) kg]单羔兰州大尾羊羔羊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9只羔羊,试验组羔羊采用橡皮圈结扎法断尾。试验羊2月龄断奶后饲喂配合日粮,两组羊日粮相同。试验期240 d。试验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1)相对于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和内脏脂肪,断尾对尾部脂肪、皮下脂肪基因表达影响较大,断尾组尾部脂肪SCD、LEP、PLIN1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LPL、FAS、PEPCK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SCD显著升高,LEP、ADPN、FABP4、PLIN1显著降低(P<0.05);肾周脂肪中LPL、ADPN、PEPCK、UCP1和大网膜脂肪中的PEPCK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中SCD显著升高,PEPCK、PLIN1显著降低(P<0.05)。2)断尾组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6.96%和6.05%)、脂滴面积比(4.28%和3.04%)显著增加(P<0.05),脂滴面积比增加了约1%,而尾部脂肪中脂滴面积比例降低了约10%(87.43%和97.58%),尾部脂肪细胞直径显著降低(P<0.05);3)兰州大尾羊尾部脂肪细胞被融合的大脂滴填充,细胞核、细胞质等被大脂滴挤到细胞边缘,细胞边缘的细胞质薄层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自噬小体等细胞器和小脂滴,断尾组尾部脂肪细胞质中单个脂滴体积较小,周围糖原颗粒较多。综上所述,长脂尾型绵羊兰州大尾羊早期断尾后,背最长肌的脂滴面积比增加,尾部脂肪中脂滴面积比降低,尾部脂肪细胞直径减小,各部位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也发生变化,断尾后脂肪沉积分布改变可能是在SCD、PLIN1、LPL、FAS、PEPCK等一系列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实现的。
关键词: 兰州大尾羊 断尾 脂肪代谢 基因表达 脂肪细胞超微结构


氢氧化钙处理鲜马铃薯渣干燥动力学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讨氢氧化钙[Ca(OH)2]处理鲜马铃薯渣的干燥效率及其干燥动力学.方法 研究干燥温度(30、40、50、60℃)、相对湿度(13%、33%、54%、75%)和载物量(10、30、50、70 g)对Ca(OH)2 处理鲜马铃薯渣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以及干燥活化能的影响,并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将干燥特性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 Ca(OH)2 处理鲜马铃薯渣主要为降速干燥,干燥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载物量越少,鲜马铃薯渣的干燥速率越快,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为 2.48554×10?11~13.15592×10?11 m2/s,干燥活化能为 12.06 kJ/mol.Logarithmic 为 Ca(OH)2 处理鲜马铃薯渣拟合程度最好的干燥动力学模型.结论 经Ca(OH)2 处理的鲜马铃薯渣较容易干燥,Logarithmic 模型可以较好描述其水分变化规律,为描述和预测Ca(OH)2 处理鲜马铃薯渣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氢氧化钙 鲜马铃薯渣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干燥活化能 干燥动力学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率最高。结合表型鉴定,陇南山旱地、川区和陇东(平凉市和庆阳市)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平均株高分别是96.8、80.9和98.9 cm,变异范围分别在80.5~111.0、60.0~105.0和80.0~115.0 cm。对不同年份育成的冬小麦品种(系)株高分析发现,自2000年至2022年陇南山旱地、陇南川区和陇东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株高分别下降了16.9%、15.2%和6.7%。不同矮秆基因组合在品种(系)中的降秆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Rht-D1b+Rht5+Rht8(20.5%)>Rht-D1b+Rht5+Rht8+Rht13(20.3%)>Rht-D1b+Rht8+Rht13(15.0%)>Rht-D1b+Rht5+Rht13(14.8%)>Rht-D1b+Rht8(10.1%)>Rht-D1b+Rht5(6.4%)>Rht-D1b+Rht13(1.1%)。多样化的矮秆基因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说明近年来旱地冬小麦育种在适当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品种丰产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为进一步适当降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株高的同时保持生产品种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甘肃高寒区藜麦种质资源的适应性评价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筛选鉴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藜麦种质资源,为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藜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藜麦资源。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引进的17份藜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及产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份藜麦种质资源中16份可以正常出苗,14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成熟,CHLi13和CHLi14未成熟,但株高较高。14份正常成熟的藜麦种质资源中,株高为78~182 cm,主穗长为22~72 cm,主穗直径为9~32 mm,分枝数为8~20个。除生育期外,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20%左右。测试资源均未出现穗发芽和倒伏情况,CHLi01和CHLi02对茎腐病、叶斑病、霜霉病的感染程度不同,感染霜霉病较严重的有CHLi07、CHLi09和CHLi17。CHLi03、CHLi06、CHLi07、CHLi08、CHLi09、CHLi10和CHLi16的产量较高,均超过3 800 kg/hm2。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83.297%,其代表率较好,其中成分1和2能够较好地表示农艺性状与产量,成分3和4能较好地表示茎腐病、叶斑病、霜霉病和千粒重。同时,各指标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7,可以充分表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聚类分析可以判断,在遗传距离5处,将出苗且正常成熟的14个藜麦资源分为3大类群,其中CHLi03、CHLi06、CHLi07、CHLi08、CHLi09、CHLi10和CHLi16由于分枝数多,且有效分枝率高,从而使其产量更高。研究表明,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资源有CHLi06、CHLi08、CHLi13、CHLi14和CHLi16,其中CHLi13和CHLi14可作为饲草开发利用,其余资源可用于收获籽粒。


不同保鲜袋包装对雾培马铃薯微型种薯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保鲜袋包装对雾培马铃薯微型种薯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大西洋雾培微型种薯为试材,通过测定种薯块茎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发芽率和腐烂率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等,探究4种保鲜袋对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20±1)℃下,与普通网袋(CK)相比,普通A膜袋、纳米保鲜袋、核桃保鲜袋、蒜薹保鲜袋等4种保鲜袋均能有效改善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其中以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对微型种薯的贮藏保鲜效果较佳。这2种保鲜袋包装均能够明显降低微型种薯的失重率,且以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最低,贮藏84 d,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失重率分别较CK降低73.20%、63.62%,核桃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较CK升高21.43%,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腐烂率较CK降低31.25%;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速度,减少细胞膜的受损程度,贮藏70 d,核桃保鲜袋和纳米保鲜袋包装微型种薯的MDA含量分别较CK降低23.26%、13.95%;同时,还可促进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提高,减少氧自由基的伤害,并能够正常发芽,对雾培微型种薯具有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综合考虑,建议在雾培微型种薯贮藏期间采用纳米保鲜袋包装。
关键词: 马铃薯微型种薯 雾培法 保鲜袋 抗氧化酶 贮藏保鲜


甘肃省陇中地区小米游离氨基酸组成及综合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甘肃省陇中地区小米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的组成、含量及综合品质差异,以12份小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FAA种类和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小米FAA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米中FAA含量丰富,含有19~20种FAA,FAA总量范围在1046.80~1773.85 mg/kg,天冬酰胺(Asn)、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是小米中最主要的4种FAA.不同品种小米间FAA种类差异不明显,但FA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米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特点为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小米含9种药用氨基酸和3种支链氨基酸,其中药用氨基酸的平均含量为706.34 mg/kg,占FAA总量的比例为53.63%,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不同品种小米FAA间相关性显著,PCA共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20%,FAA综合评分排名前3的小米依次为陇谷23号、陇谷11号和豫谷18号;HCA将12份小米样品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陇谷23号)和Ⅲ类(陇谷11号和豫谷18号)小米FAA综合品质表现最好,其FAA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类群(P<0.05),而第Ⅱ类(会宁凉谷、陇谷18号、陇谷029号)小米FAA综合品质相对较差,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可较好地反映不同品种小米间FAA品质的差异性.


河西走廊不同产区主栽酿酒葡萄品种品质特性
《经济林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在甘肃河西地区张掖和武威2个产区种植的‘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贵人香’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品质特征和差异,筛选出适合种植的优势品种和地区,为酿酒葡萄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和分析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外观果实品质和品质指标(包括果粒质量、果皮质量、种子质量、果实纵横径、花青素与酚类化合物、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等),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产区和品种的综合评价进行排序。【结果】发现2个产区的4个酿酒葡萄品种在成熟期的外观果实指标和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贵人香’品种的果实纵、横径和质量最大,其次为‘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此外,总酚、单宁、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在果实不同部位中也存在差异,且各品种间的含量表现为‘赤霞珠’>‘贵人香’>‘梅鹿辄’>‘马瑟兰’,其中花色苷以‘赤霞珠’最高,‘贵人香’最低。总糖、还原糖和pH值则以‘梅鹿辄’最高,‘赤霞珠’最低,总酸以赤霞珠最高。综合分析显示,在张掖产区,‘赤霞珠’的品质表现最佳,适合持续种植。【结论】‘赤霞珠’具有深紫色、中等果粒大小、适中的糖酸比和丰富的酚类和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特点。在张掖产区的综合品质最佳,适宜进一步发展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