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甘蓝型油菜光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表皮蜡质是覆盖植物叶片和茎秆等部位的疏水层,在植物抵御逆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会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甘蓝型油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研究表皮蜡质突变体的遗传机制,为实现油菜高产稳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油菜光叶突变体M8 和普通蜡质叶中双 11(ZS11)和C20 的叶片表征进行记载,使用便携式植物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利用M8和ZS11、C20分别杂交获得2个F1、自交构建2个F2 分离群体,用于分析油菜光叶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M8 和ZS11 杂交的F2 群体中光叶和蜡质叶表型单株分别进行混池,通过集团分离分析法结合靶向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克隆,结合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并通过RT-PCR验证候选基因.[结果]甘蓝型油菜光叶表型叶片气孔导度更大、光合效率更高;遗传分析表明M8 光叶性状受 1 对基因控制,光叶相对蜡质叶为隐性.图位克隆将光叶控制基因定位至A08染色体0.134-0.699 Mb物理区间内.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ZS11,光叶突变体M8中A08染色体 0.22-0.58 Mb区间存在大片段缺失,ZS11 在该区段中的BnaA08G0006900ZS(BnaA08.SAGL1)可能为光叶的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Kelch-F-box蛋白,在ZS11叶片中表达量高而M8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缺失可能导致了M8光叶表型.[结论]甘蓝型油菜光叶新突变体M8 相比野生型蜡质叶片光合速率更高,该光叶表型受 1 对隐性基因控制;图位克隆鉴定到光叶性状调控基因为BnaA08.SAGL1,基因缺失产生了光叶表型.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光叶 蜡质 图位克隆 BnaA08.SAG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及其在淫羊藿实验田施肥过程中的应用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方法。取经过风干研磨并且过1 mm筛的土壤样品2.5 g,置于100 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50.0 mL碳酸氢钠提取剂,于(25±1)℃超声10 min,于(25±1)℃以转速8 000 r·min-1离心5 min。取10 mL上清液用水定容至50 mL,加入5.0 mL钼锑抗显色剂,置于恒温振荡器中振荡1 min,再加入10 mL水,振荡1 min,于25℃静置30 min后,用1 cm光径比色皿在波长880 nm处,以磷标准溶液系列的零点为参比进行比色测定。结果表明:磷的质量浓度在1.0 mg·L-1以内与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2.528s)为0.107 mg·kg-1;方法用于分析4个浓度水平的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测定值均在认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并且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5.0%;方法用于淫羊藿实验田施肥前后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NY/T 1121.7—2014的基本一致。

关键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土壤 有效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EM-MBD耦合的滚勺式精量穴播器成穴器运动参数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滚勺式精量穴播器固定成穴器成穴轨迹呈余摆线,余摆线过大造成撕膜和挑膜的问题,同时为降低株距的差异性,基于离散元法和多体动力学耦合方法对穴播器成穴器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以牵引速度、牵引角度和穴播器质量为影响因素,以余摆线宽度、株距和播种深度为响应值,通过预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规律,基于前期仿真试验结果开展多因素仿真试验获得最优参数组合,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最优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滚勺式精量穴播器成穴器运动的最优参数组合为,牵引速度523.43 mm/s、牵引角度21.9°、穴播器质量18.2 kg,此时株距为196.84 mm,余摆线宽度13.98 mm。以最优参数组合进行验证试验,株距为193.86 mm,相对误差1.51%;余摆线宽度13.28 mm,其相对误差4.39%。

关键词: 穴播器 成穴器 DEM-MBD耦合 仿真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种质资源淀粉含量与Waxy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100份糜子种质资源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采用分子标记对胚乳直链淀粉合成调控基因Waxy进行基因分型,并选取不同直链淀粉含量代表种质资源进行基因测序和差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100份糜子种质资源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幅度为0~22.78%,平均6.07%,直链淀粉含量低于3.7%的糯性材料占36%,完全糯性材料占24%;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幅度为4.55%~56.73%,平均15.30%.分子标记M5/R11扩增产物能有效区分S0、S-15和S0S-15基因型;标记int5Lf/R3和M12/R12的PCR产物利用内切酶ACC I和Eco N I剪切,可鉴别出LC、LY、LF基因型.100份糜子种质共发现9种基因型,其中S0/Lc数量最多,占33%,S-15/LF占25%,杂合型S0S-15/LF、S0S-15/LC、S0S-15/LYLF各占2%.通过Waxy基因序列比对,在地方品种甘谷黑蝉背、黑糜子、庆阳饿死牛,育成品种晋黍9号、赤糜2号等种质资源中发现了大量新的SNPs位点,可用于基因功能和糜子育种材料创制研究.本研究结果为糜子分子育种工作及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糜子 直链淀粉含量 WAXY基因 基因分型 等位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突变体ygl3的光合特性及遗传分析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PH6WC筛选得到的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突变体ygl3为材料,通过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叶绿体结构显微观察、光合特性和遗传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变少,形态松散,维管束鞘叶绿体积累了大量的淀粉,淀粉颗粒排列不规则且体积增大,导致了叶绿体的膨胀和膜结构的破坏;叶片中淀粉、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都显著高于野生型,表现出玉米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的典型表型特征;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hoto)、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mmol)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ygl3×Mo17)F2分离群体突变型(黄化)与野生型(绿色)植株性状分离符合1∶3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体受单个核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玉米 碳水化合物 突变体ygl3 光合特性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雨养农田绿肥作物轮作休耕技术措施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休耕地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以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毛苕子→春油菜→箭筈豌豆(R1)、春油菜→箭筈豌豆→毛苕子(R2)、箭筈豌豆→毛苕子→春油菜(R3)3个不同绿肥作物轮作序列,及撂荒(CK1)、裸闲(CK2)共5个处理,开展3年定位试验,通过系统监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参数,明确不同处理对休耕地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处理可年生产绿肥干物质2257.5-3478.3kg·hm-2,其年均农田土壤水分耗散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69-71.36mm,但绿肥干物质还田使0-20cm土层有机质较撂荒和裸闲处理显著提高了8.87%-32.8%。R3处理一个轮作周期的绿肥总干物质还田量较R1、R2处理增加了54%、19.9%,水分总耗散量较R1、R2、CK1、CK2处理增加了62.98mm、29.14mm、140.34mm、202.78mm,水分生产效率较R1、R2处理提高了39.3%和21.4%;3年轮作结束后,0-40cm土壤容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介于1.151-1.219g·cm-3之间;R3处理0-20cm土层有机质分别较R1、R2、CK1、CK2处理提高了27.5%、2.6%、44.5%、18.4%。综合来看,传统撂荒和裸闲方式耕地质量恢复较慢,合理的绿肥轮作还田可有效加快耕地质量恢复,以箭筈豌豆→毛苕子→油菜轮作还田方式效果最佳,可在半干旱生态退化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休耕 耕作措施 绿肥 轮作 土壤水分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甜高粱籽粒总黄酮提取及主要组分测定

中国粮油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确定甜高粱籽粒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测定籽粒总黄酮主要组分及其含量,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性.以陇甜粱2号成熟期籽粒为研究对象,以黄酮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甜高粱籽粒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0∶15.5(g/mL)、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80℃、超声时间29.5 min,所得黄酮含量理论为34.14 mg/g,实际可达(34.22±0.30)mg/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陇甜粱2号籽粒总黄酮中(+)-儿茶素和芦丁含量最高,分别为3.5578、2.1146 mg/g.籽粒总黄酮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IC 50分别为0.5442、0.1438 mg/mL,1 mg/mL籽粒总黄酮溶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3.31±0.60)%,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性.

关键词: 甜高粱 籽粒 总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不同居群中国沙棘表型多样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不同居群野生中国沙棘表型分化程度、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方法]以收集的49份甘肃省野生中国沙棘资源为研究对象,对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中国沙棘14个表型性状在不同居群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平均变异系数大小为甘南(19.35%)>榆中(18.24%)>通渭(17.11%);叶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P>0.05),千粒质量与枝长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居群中国沙棘表型多样性来源贡献率为:枝长>千粒质量>叶长>果纵径>果横径;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居群间野生沙棘的表型性状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结论]3个不同居群的野生中国沙棘均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和环境适应能力(CV>10%),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对湖羊瘤胃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短期和长期饲喂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日粮对育肥湖羊瘤胃内容物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日龄((60±10)d)相近、体质量((19.51±2.07)kg/头)接近的湖羊断奶公羔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枯草芽孢杆菌Ⅰ组(BSN)和枯草芽孢杆菌Ⅱ组(BSH),每组12只羊.CON组饲喂基础饲粮,BSN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BSH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分别在正试期的第30天(短期)和第60天(长期)每组随机选择6只羊取瘤胃内容物和血清进行分析.[结果]①短期和长期饲喂添加枯草芽孢杆菌饲粮对湖羊瘤胃微生物丰富度指数Chao 1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湖羊瘤胃菌群在门水平上,短期饲喂BSN组的螺旋体菌门、迷踪菌门相对丰度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长期饲喂BSH组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短期饲喂BSN组普雷沃氏菌属UCG-003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瘤胃球菌属1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长期饲喂BSN和BSH组湖羊普雷沃氏菌属UCG-003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②短期饲喂BSN和BSH组湖羊血清代谢物中L-苹果酸、D-2,3-二羟基丙酸、5-氨基水杨酸、2-氮杂环丁烷羧酸、棕榈酰溶血磷脂酸、1-磷酸果糖、核黄素均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BSN组5-磷酸脱氧核糖、丙烯酸、甘氨酰异亮氨酸、2-酮丁酸、1,2,4-偏苯三酚、β-D-半乳糖、丁酸乙酯均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而3′-磷酸腺苷较CON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代谢物相关通路为辅因子的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等.长期饲喂BSH组10E,12Z-共轭亚油酸、N4-乙酰胞嘧啶、吡咯烷酮羧酸、9,10-环氧十八烷酸、肌酸酐均较CON和BSN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代谢物相关性最高的关键通路为程序性坏死、鞘脂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③属水平上差异微生物和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发现,普雷沃氏菌属UCG-003与大豆苷显著负相关(P<0.05),螺旋菌属2与3′-磷酸腺苷显著负相关(P<0.05),而瘤胃球菌属UCG-011与对苯二甲酸、喹啉酸、5,7-二羟基-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4H-色胺-4-酮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枯草芽孢杆菌短期饲喂可调节湖羊瘤胃微生态平衡,使纤维降解有关的细菌相对丰度增加,但长期饲喂不仅调节能力降低,且长期大剂量(200 mg/kg饲粮)饲喂还会引起瘤胃微生物菌群失调;同时,枯草芽孢杆菌可影响湖羊代谢过程,短期饲喂可能调控辅因子的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等代谢过程,长期饲喂可能调控程序性坏死、鞘脂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瘤胃菌群 血清代谢物 湖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害虫-天敌关系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技术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北方苹果园间作的绿肥植物,明确不同间作模式的害虫-天敌关系,构建高效稳定的果园生态调控系统,于2022年开展了二月兰、油菜、毛叶苕子、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下绣线菊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下苹果绣线菊蚜发生峰值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清耕,间作二月兰、箭筈豌豆、毛叶苕子和油菜,绣线菊蚜峰值较清耕分别降低了 19.02%、20.98%、23.26%和50.36%,捕食性天敌平均单次发生量较清耕分别增加了 13.79%、36.21%、20.69%和53.45%,且树上捕食性天敌高峰期种群数量与绣线菊蚜高峰期种群数量之间呈负相关,表明间作4种绿肥能有效降低苹果园中绣线菊蚜的种群数量,提高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具有较好的生态控制作用.其中,果园间作油菜对苹果绣线菊蚜的生态调控作用最为显著,该模式下瓢虫、草蛉、蜘蛛高峰期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清耕.通过影响果园天敌瓢虫和草蛉的种群动态,增加瓢虫的种群数量来实现对果园苹果绣线菊蚜的早期防控,后期通过影响瓢虫、草蛉及蜘蛛的种群数量来实现对果园苹果绣线菊蚜的生态防控.

关键词: 苹果 绿肥 绣线菊蚜 捕食性天敌 发生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