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灰钙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21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S)四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研究其对0~40 cm 土层土壤理化学性状、土壤胞外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21年,ST和ST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TS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ST处理,二者显著高于RT和RTS;相对于RT、RTS处理,ST和STS可显著降低2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BD)和紧实度,以及0~40 cm 土层pH和电导率(EC),且STS降低最显著;STS显著提高了 0~40 cm 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以RTS、ST和STS较高,其中STS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最高,且STS和RTS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墒,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MBC和MBN,RTS显著提高了 MBN;0~2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RTS和STS均显著提高了 β-1,4-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且STS显著提高了 β-1,4-木糖苷酶(BXYL)活性、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RTS显著提高了 NAG活性,20~40 cm 土层,相对于RT处理,STS显著提高了 BG、BXYL、CBH、NAG、AKP活性,RTS显著提高了BG活性,ST显著提高BXYL活性;相关分析显示,0~40 cm 土层MBC、MBN、SOC、TN、AHN、AP、SWC、BD、EC与各类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MBC和SOC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为MBN和pH.综上所述,深松秸秆还田是改善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促进玉米增产的最优耕作措施.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基因Yr5、Yr9和Yr18分子标记的特异性评估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r5、Yr9(1B/1R)、Yr18基因的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Yr18基因的分子标记csLV34、cssfr1~cssfr5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Yr5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AF1/4、D15和20H均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遗传背景材料中的相应抗性基因;Yr18基因分子标记cssfr2能够准确检测Yr18的非载体材料,并检测出Avocet S*6/Yr5、Avocet S*6/Yr24、Avocet S*6/Yr27三个材料具有Yr18的等位变异。这说明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Yr18基因的几个分子标记结合使用不仅能够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而且能够识别该位点的等位变异。

关键词: 抗条锈基因 分子标记 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麦农家种老芒麦分子鉴定及其重要性状评价

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的异质性,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其4个春化基因、1个光周期基因、4个矮秆基因和3个病害兼抗基因的等位变异、面筋强度和色素基因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 10份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品种的遗传相似度极低/异质性高。(2)全部材料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B3均为隐性等位变异; 6份老芒麦和卷芒和尚头携带显性等位变异Vrn-D1,这些品种春播后抽穗期明显提早,但秋播时未表现早抽穗。仅1个品种(代号5)携带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Rht-B1、Rht-D1和Rht8矮秆基因位点均携带高秆等位变异; 5个品种在Rht-24位点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且降秆作用不明显,但穗粒数多于高秆等位变异品种。(3)所有材料抗倒性差,仅4份老芒麦品种抗寒性强,其中3份为冬性品种, 1份为春性品种。2份老芒麦品种(代号7和9)和对照卷芒和尚头携带抗性基因Yr18/Lr34/Sr57/Pm38, 3份品种(代号1、4和10)高抗条锈病。(4)面筋强度弱,仅4份品种(代号5、6、7和8)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所有材料携带高黄色素含量和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等位变异。(5)携带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材料可在甘肃中西部春麦区、嘉陵江上游冬麦区及类似生态区域应用; 5份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的品种可在赤霉病常发区甘肃陇南及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育种中应用;携带Yr18/Lr34/Sr57/Pm38和高抗条锈病的品种可在陇南、天水、陇东等条锈病常发区的抗病育种中应用;4份低PPO等位变异品种可在彩色小麦育种中应用。研究结果明确了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地方品种老芒麦的异质性,评价了其重要性状的优劣,提出了研究品种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小麦 地方种 老芒麦 AFLP 分子标记检测 异质性 性状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干湿分离的奶牛粪为堆肥材料,分别添加0%、3%、6%和9%磷石膏,采用条垛式堆肥技术进行35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C/N值)、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氨气释放速率及氮损失率的变化。【结果】添加3%~9%磷石膏可以将奶牛粪堆肥过程中温度升高至50℃以上的时间缩短3~6 d,最高温度提高1~4℃,并使温度保持在50℃以上的时间延长0~3 d;堆肥产品的pH值降低0.27~0.71,C/N值降低9.57%~16.5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9.27%~22.17%,硝态氮含量增加7.04%~16.92%;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速率降低15.13%~37.87%,总氮损失率降低6.53%~15.36%。磷石膏添加量为6%时,保氮效率最高。【结论】在奶牛粪条垛式堆肥过程中,添加3%~6%磷石膏,不仅可以提高堆料的腐熟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堆肥过程中氨气的释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磷石膏及优化奶牛粪堆肥技术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奶牛粪 磷石膏 堆肥腐熟 氮素损失率 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植物保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椒精油和牛至精油对不同生长阶段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椒精油和牛至精油对不同生长阶段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3月龄母羔和成年母羊各24只,将母羔和成年母羊各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 g/(只·d)牛至精油和10 mL/(只·d)花椒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和花椒精油均能显著提高母羊的末重、1~30 d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P<0.05);牛至精油能够显著提升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干扰素-γ (IFN-γ)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花椒精油能够显著提高母羊血清中ALB含量、T-AOC及CAT活性(P<0.05),显著降低CHO含量(P<0.05),提升成年母羊血清中IgM、IFN-γ及母羔羊血清中IgG、IFN-γ含量(P<0.05)。研究表明,牛至精油和花椒精油均能有效改善成年母羊及母羔羊的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关键词: 花椒精油 牛至精油 母羊 生长阶段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视化分析我国赤霞珠葡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深入了解赤霞珠葡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24年收录的有关赤霞珠品种高效栽培、抗逆性、品质提升、酿酒等多方面文献(829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年开始有赤霞珠相关栽培研究的报道,200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2016年发文量达到最大,2017—2024年相关文献量有所下降。检索文献园艺类占53.44%,酿酒轻工类占34.86%,其他文献(植物保护、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占11.70%。从作者与机构关联上分析,形成了以张振文、张军翔、惠竹梅、房玉林、王振平、李华等多家科研团队为主,联合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试验示范站等70余家机构,围绕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赤霞珠高效栽培、机理、酿酒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其他团队与机构多围绕山东胶东半岛产区、甘肃河西走廊产区、新疆天山北麓产区、河北碣石山产区开展赤霞珠相关研究。从关键词热点分析,赤霞珠的研究从高效栽培向生理调控机理、果实品质研究与葡萄酒酿酒转变。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赤霞珠的栽培研究已逐步完善,需进一步发掘机理调控研究提升果实与酿酒工艺优化来稳定市场份额。

关键词: 赤霞珠 CiteSpace 酿酒葡萄 关键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酥梨不同树形冠层内光照分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早酥梨不同树形冠层内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以5年生早酥梨为试材,设置主干形、细长纺锤形和纺锤形(对照)3种树形处理,采用分格法在生长期测定不同冠层的相对光照强度,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不同冠层的果实品质和产量。结果表明:3种树形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均呈现出由内向外、自下而上逐渐增加的趋势;主干形树形相对光照强度<30%的无效光区占整个树冠的比率最低,相对光照强度30%~80%的有效光区的占比最高,为75.07%,整个树冠光照良好;纺锤形(对照)无效光区比率最高,相对光照强度30%~80%有效光区的占比为71.92%;细长纺锤形树体无效光区和相对光照强度30%~80%的有效光区比率居中,树冠光照分布相对较好。3种树形在不同树冠高度下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不一,随着树冠高度的提高,枝叶间的遮挡减少,净光合速率提升,且主干形在各树冠高度上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回归方程解析得出,不同树形的净光合速率的最佳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主干形78.28%,细长纺锤形72.35%,纺锤形(对照)57.56%。各果实品质指标最佳时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单果重为38.26%,果实硬度为36.50%,果形指数为47.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7.00%,可溶性糖含量为67.91%,可滴定酸含量为59.95%,糖酸比为50.64%。相对光照强度是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早酥梨优质丰产的最低相对光照强度为36.50%,初果期早酥梨主干形树形光照分布更加合理,净光合速率更高,干物质量的积累更多,果实品质更佳。在生产中应注意合理进行夏季修剪,调节枝叶数量和空间分布,降低相对光照强度小于36.50%的树冠空间体积和无效光区。

关键词: 早酥梨 树形 光照分布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温贮藏对啤特果后熟品质影响及综合评价

经济林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啤特果鲜果贮藏及货架期延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八成熟啤特果为试材,利用数显温度记录仪记录果肉0℃以下温度动态变化,确定冰点温度。测定冰温(-2.0℃)、4.0℃、常温(20.0℃)贮藏过程中,啤特果果实失重率、腐烂率、石细胞含量、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贮藏后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贮藏过程中,啤特果果实失重率、腐烂率、褐变度呈上升趋势,硬度、石细胞含量、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3种贮藏条件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贮藏16 d时,与4.0℃组、20.0℃组相比,-2.0℃组贮藏果实的失重率分别降低了33.49%、77.58%,腐烂率降低了5%、18%,褐变度分别从41.75、33.94降低至33.28,硬度保持延长了2、4 d,石细胞含量减少了28.92%、52.94%;与贮藏0 d相比,-2.0℃组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38.08%,4.0℃组和20.0℃组分别降低了52.87%、57.81%。贮藏后期,各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保持稳定,2.0℃组、4.0℃组、20℃组的固酸比分别为14.81、15.24、11.84。3种温度条件下,贮藏16 d啤特果果实品质的评价结果显示,-2.0℃贮藏啤特果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结论】冰温贮藏可降低啤特果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延迟果实褐变和硬度下降,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减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的变化,保持较高的固酸比及良好的果实风味。

关键词: 冰温贮藏 啤特果 后熟品质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以来土壤保持功能与植被关系探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的土壤保持成效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量化2000—2020年的土壤保持量;通过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来反映同一时段内的植被变化状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植被、气象和地形因子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结果] 2000—2020年黄土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加6.1 t/hm2,且在空间上以中部和东部地区增加较为显著;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年均值为59%,增长速率为7.5×10-3/a;叶面积指数同样增加,年均值为1.94,增长速率为0.041/a。土壤保持量与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但土壤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更大,为0.8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坡度、植被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保持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结论]黄土高原自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水土保持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其中水土保持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关键词: 土壤保持 植被变化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