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蛋鸡互啄的原因与对策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1原因(1)饲养密度过大或光线太强。饲养密度过大导致水槽、料槽不足,鸡群争抢水料,使有些鸡只体内营养缺乏,易发生啄癖。(2)鸡群整齐度差。1~20周龄,鸡群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重和骨骼快速增长,若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鸡群的体重、胫长不达标,使鸡群整齐度差,这样会造成鸡群发生啄癖。(3)鸡舍环境调控不当。鸡舍内的空气污浊或有害气体超标,鸡群烦躁不安,发生啄癖;温度不均衡,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选用吉单27、吉单505、江单1号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偏垄栽培、垄距50 cm、垄距65 cm、垄距130 cm、Ⅱ1465五个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模式产量依次为垄距50 cm(10 306.2 kg.hm-2)、垄距130 cm(9182.6kg.hm-2)、垄距65 cm(9 021.1 kg.hm-2)、Ⅱ1465(8 809.7 kg.hm-2)、偏垄(8 047.2 kg.hm-2),综合生产成本和与当前农机具相配套建议推广垄距130 cm大垄为宜。


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人工合成的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对大豆食心虫的虫情监测和控制作用,为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诱剂监测大豆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大约为1个月,高峰期为8月7日至8月14日,与传统的目测惊蛾法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4种不同田间诱蛾方式研究表明:水盆的诱蛾效果好于诱捕器,加入少量杀虫剂后诱捕器防治效果达到43.82%,而水盆加入少量杀虫剂后效果没有提高。2007年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45.9%。2008年单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效为50.0%,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防治效果达62.7%。性诱剂诱捕法可作为大豆食心虫田间虫情测报的一种适用工具。通过定点定期的田间诱捕观察,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在田间应用大豆食心虫性诱剂防治害虫时,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提高了防虫效果,又不污染环境。


浅析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国西部科技 》 2009
摘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研单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应采取的措施。


解钾微生物K3与K4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用无氮培养基从土壤中选出2株菌种,然后对菌种进行分离、鉴定以及对解钾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不同地区及生物肥料样品进行稀释倒皿后,只有少数样品中分离到解钾菌株。该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淀粉水解实验和V.P.实验等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该菌解钾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菌浓度逐渐增加,但pH变化不明显。


SPF疫苗产品的应用
《中国禽业导刊 》 2009
摘要:一当前鸡病的发生特点(1)一鸡多病,疫病的多源论:在临床的疫病诊断中,很少见到有单一一种疫病的发病鸡群,有传染性法氏囊炎发生的鸡场,自然会多发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有时一个时期内在鸡场流行着几种传染病,在一只病死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应用化学诱变法筛选抗草甘膦大豆突变株系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对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不同品种按不同处理剂量分区种植,按常规法单株选择收获。不同浓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的M1代成活率均高于半致死浓度处理;对M3代35518个植株于3叶期进行喷洒1.31 ai.kg.hm2草甘膦浓度鉴定,其中40株生长正常,所获抗性植株是经5 mmol.L-1叠氮化钠诱变处理的绥农10和黑农44。2008年继续对M4代进行鉴定,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应用化学诱变法可以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突变株系。
关键词: 大豆 甲基磺酸乙酯 叠氮化钠 化学诱变 草甘膦抗性


马铃薯种薯田有翅蚜的防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马铃薯是21世纪人类最有价值的食物营养来源之一,是新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更是世界人口的重要主食或副食。有翅蚜虫是马铃薯田的主要害虫之一,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造成马铃薯减产和品种退化,本文对有翅蚜传播马铃薯病毒的机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有翅蚜与病毒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生物和农业三方面对马铃薯田有翅蚜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根据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实际情况对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