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0%草甘膦片剂防除橡胶园杂草的效果
《热带作物研究 》 1998
摘要: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片剂的防效和耐雨性均优于水剂.在睛天或降雨(0.5L/m2)时用2250~3000g/hm2(有效成分),喷后30d对白茅等杂草的防效达88%~98%;喷后90d对白茅防效达95%~99.8%(株数)和96%~99.8%(鲜重),对总禾本科杂草防效达97%~99.6%(鲜香)。


我国不同地域区间的蚕豆引种联合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浙江、江苏、四川、云南、甘肃5省蚕豆品种的互相引种联合试验结果证明:蚕豆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明确了蚕豆引种的规律性,即高纬度、高海拔的蚕豆品种引向低纬度、低海拔种植,生育期比原产地延长,甚至不能正常结荚成熟,反之则生育期缩短,虽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但产量较低;纬度、海拔相近之间引种,适应力较好,成功率较高。本试验通过稳产性和适应性的分析,参试的25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相对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较广的适应性,为引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蚕豆,引种


不同类型塑料大棚内冬季温、湿度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8
摘要:本文探讨了提高型塑料连栋大棚(HMG-1型)和单栋棚(南方标准大棚)冬季温、湿度的差异。连栋棚保温比高,保温效果好,冬季上午7∶00的温度比单栋棚平均高1℃,比露地高3℃。一天中连栋棚升温快,幅度大,降温慢,棚内各位点温度差异小。晴天连栋棚内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单栋棚,但高于露地;阴天(3月12日)8∶00~17∶00三者平均相对温度分别为76%、86%、81%。
关键词: 提高型塑料连栋大棚(HMG-1型);单栋棚;气温;相对湿度


40%灭菌净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种传病害的药效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8
摘要:依据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原则研制的复合型广谱杀菌剂40%灭菌净,对水稻种子安全,具有杀灭稻种携带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的良好效果,较当前常用种子处理剂TCCA、浸种灵、402、线菌清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干尖线虫、恶苗病的防效更优。尤其对稻恶苗病的防效可达98%以上。
关键词: 40%灭菌净;稻种处理;细菌性条斑病菌;恶苗病菌;干尖线虫;防效


施肥结构对浙西红壤稻田硫素平衡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1998
摘要: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为基础,对红壤稻田主要施肥结构下农田硫素平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结构对硫素的投入、作物的硫携出和硫肥利用率有明显的影响;施肥区农田硫素投入都明显大于作物支出。以硫在耕层土壤中的积累评价农田硫素的平衡状态,在现阶段硫素投入量为9.5~12.2kg/667m2·a时,耕层土壤硫素亏缺0.4~1.50kg/667m2·a,农田硫实际为负平衡。用硫素收入支出平衡原理差减校准的硫素损失率,为68.70%~88.69%。推荐稻草还田及有机肥加化肥结构,是高产条件下维持土壤硫素肥力的较佳施肥结构。
关键词: 施肥结构;硫素平衡;红壤稻田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关键词: 褐飞虱;致害性;虫源
辐射不育野蚕的释放比例及其田间防治的综合效果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试验表明,辐射不育野蚕的田间释放比应为16∶1~20∶1,此释放比经济有效,其防治效果:第1~2代为7721%,第3代达8235%。由于大量收购田间采集的蛹作为田间释放不育蛹的虫源,收集区的防治效果达618%。两种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双重防治效果,为防治野蚕开创了新途径。
关键词: 野蚕,辐射不育,释放比例,释放技术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