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EBPβ基因与PPARγ基因在胎猪脂肪组织和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中的表达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发育到30,60,90日龄的胎猪脂肪组织中C/EBPβ与PPAR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且对2个基因在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30,60日龄胎猪的脂肪组织中并没有检测到C/EBPβ基因的表达,在90日龄胎猪的脂肪组织检测到其低水平表达;PPARγ基因在30日龄胎猪的脂肪组织中已经表达,并且在60,90日龄胎猪的脂肪组织中仍然持续表达。在原代培养的前脂肪细胞中,2个基因均表达;诱导后C/EBPβ基因的表达量在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和72小时时表达量显著回落;诱导后PPAR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降低。


马铃薯Y病毒一步RT-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中国马铃薯 》 2008
摘要: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对马铃薯的危害最大,可导致马铃薯退化,降低马铃薯产量。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脱毒种薯,但是否完全脱毒需要经过检测才能证实。本研究依据PVY C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PY1、PY2,以带毒样品植物总RNA为模板,在同一个反应中同时加入反转录和PCR反应所需试剂,反应程序中包括反转录和PCR反应所需条件,进行反应扩增,带毒样品扩增得到340 bp的目的条带,而健康对照无此目的条带,从而建立了PVY的一步RT-PCR检测技术,并组装成试剂盒。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灵敏度可以检测到带毒植物组织下限的6.25μg,高于ELISA(100μg)和NASH(15μg)的灵敏度,虽然和常规方法的灵敏度相同,但更为快速、简便、易于操作,适合脱毒苗和脱毒种薯生产单位做大量样品的检测。


光照在蛋鸡养殖中的合理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蛋鸡对光照周期、光照时间、光源性质和光照强度都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适宜的光照对鸡的活动、物质代谢、生长发育和生产力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光照可以刺激蛋鸡性激素分泌,加快卵子形成与排出,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总结了一套合理的蛋鸡光照管理方法,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生产咪唑乙烟酸化工厂排污口的污泥和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混合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咪唑乙烟酸的细菌.该菌株在72 h内对500 mg/L的咪唑乙烟酸降解率达到90%以上.pH为5时,500 mg/L的咪唑乙烟酸72 h内可全部降解,而pH 8和pH 9条件下,72 h咪唑乙烟酸的降解率仅为50%左右,酸性条件比碱性条件更适合降解菌的生长.25℃和30℃条件下,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效率较高.25℃,pH 5是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降解的最佳条件.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产碱菌属.


2007年黑龙江农垦水稻高产攻关典型分析
《北方水稻 》 2008
摘要:黑龙江农垦水稻高产攻关出现了小面积折合稻谷产量超过14.7t/hm2的高产典型。从品种、土壤、栽培技术和气候条件等方面,采取与其它地区高产典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寒地气候条件下出现这种高产典型的原因。分析了产量构成各项指标的特点及高产攻关研究的现实意义。指出综合栽培技术应该是高产攻关研究的要点。提高我国水稻单产,不仅要重视生产技术创新,还要重视生产机制创新。黑龙江农垦总局大面积水稻获得高产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不同日龄大白猪视黄酸γ基因的表达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日龄大白猪视黄酸γ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以大白猪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对其RARγ基因在1日龄9、0日龄1、80日龄2、70日龄和360日龄的心、肝、胃、脾、肾、肺、大肠、小肠、肌肉、子宫、卵巢共11个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大白猪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内,RARγ基因在其子宫和卵巢中持续表达,而且在子宫中的表达量一直持续较高,且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在360日龄时所检的11个组织均表达该基因,且表达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RARγ基因在猪体内运载视黄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他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牛卵母细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运送时间对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比较自配成熟培养液与IVMD101成熟培养液对牛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也进行了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对牛卵母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比较。结果表明:卵巢在37~42℃运输后的成熟率(11.3%)明显低于20~30℃、30~37℃(79.3%、85.1%),20~30℃、30~37℃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运送6h后的卵母细胞成熟率(53.2%)明显低于4h内、4~6h(85.6%、77.8%),4h内、4~6h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自配成熟液与IVMD成熟液相比,体外成熟率(89.03%、88.89%)、卵裂率(71.73%、74.53%)、8细胞率(62.35%、72.05%)和囊胚率(22.94%、21.18%)均无显著差异(P<0.05)。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胚胎在相同条件下的卵裂率(72.41%、68.18%)、8细胞率(45.24%、47.22%)、囊胚率(25.60%,18.89%)差异均不显著(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