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灵芝子实体微粉末的显微形态及其化学成分
《福建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原木灵芝子实体微粉末(原木灵芝原粉)呈纤维状,菌丝结构解体为分散的片段,长度为10~120μm,直径1.2~4.5μm。分析结果表明,原木灵芝原粉含水分3.5%~4.2%,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总醣、还原糖及灰分等的含量分别为9.81%~10.84%、2.46%~3.76%、36.5%~41.3%、24.76%~27.54%、1.44%~1.89%和1.3%~1.7%;从原粉中检出18种常见氨基酸,总量为58.0~60.7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比例占49.7%~50.7%;其脂肪酸构成以油酸(44.2%)、亚油酸(32.1%)和棕榈酸(19.8%)等为主。原木灵芝原粉中含有磷3.21mg·g-1、钙1.37mg·g-1、镁1.67mg·g-1、钾457μg·g-1、钠179μg·g-1、铁176μg·g-1、锰70.3μg·g-1、锌42.0μg·g-1、锶7.37μg·g-1等人体必需的常量或微量元素;多糖、膳食纤维及三萜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2%~1.4%、40.4%~42.6%及3.02~3.78mg·g-1。


利用牧草与沼渣栽培毛木耳及其残渣改良土壤效果
《生态农业研究 》 1999 CSCD
摘要:以不同比例牧草与沼渣替代木屑栽培毛木耳对其产量、品质及氨基酸含量影响各异。30%草粉+30%沼渣替代木屑效果较好,生物效率为107.5%,产量比对照高82.2%,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7%、1.75%、0.13%、0.37%;以50%草粉或沼渣替代木屑其毛木耳产量分别比对照高55.1%和61.0%。山地果园连续3年施用5t/hm~2沼渣、5t/hm~2菌渣和5t/hm~2鲜草处理区与对照相比,其红壤中腐殖酸碳含量分别提高22.9%、26.5%和16.5%;红壤中团粒结构依次提高78.5%、79.9%和69.3%,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旋毛虫p49抗原基因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旋毛虫p49抗原基因原校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方法菌体经冻融、超声破菌及提取包涵体后,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蛋白质。结果纯化后的融合蛋白P49/GST经SDS-PAGE电冰鉴定达电泳纯。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纯化的P49/GST融合蛋白能与旋毛虫感染的鼠血清和纯化融合蛋白免疫的兔血清反应,而不与正常民和兔血清反应。结论纯化后的融合蛋白P49/GST具有较高的纯度及较强的免疫活性,可望作为旅毛虫病的免疫诊断抗原。


利用Ta1基因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为选育抗赤霉病品种 ,从 10 0多个亲源材料转育的 Ta1小麦复交群体中 ,选择较好的不育株作母本 ,以 33个抗赤霉病品种 (系 )作父本 ,通过自由杂交、选择 ,再杂交再选择的轮选过程 ,使抗赤霉病基因累加和重组 ,从而选育出多个抗赤霉病性和综合丰产性均超过苏麦 3号的新材料 ,以及大量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新种质


稻瘟病抗源亲本梧农1号的研究和利用
《福建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梧农 1号经多年多点田间鉴定 ,并采用 11个生理小种和 2 52个菌株接种鉴定结果 ,田间抗性强 ,抗小种率达 81.8% ,抗菌株率达 98.6% ,具有抗谱宽、抗性强的特性 ;通过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对福建省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 ZB13和 ZB15表现有 2对显性抗性基因 ;其抗性遗传效应达93.2 2 % ,表明其抗病基因配合力好、遗传传递力强。采用单交、复交、回交等杂交方式 ,导入梧农 1号的抗性基因 ,已育成抗瘟性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南系 1号、南建 88、建154及新品系品 b0 31、品 b0 33


优质大果型枇杷新品种──香钟11号
《中国果树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销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枇杷的果实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要求果实大(单果重在50g以上)、外观好、耐贮运,而且更要求风味佳(高糖、低酸、化渣和香气等)。生产实践表明,通过栽培技术,如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增施肥料等措施...


甘薯品种(系)资源多抗性鉴定与利用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1999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 对1 100 多份甘薯品种(系) 资源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薯瘟病、蔓割病、疮痂病、根结线虫病等抗性测定。试验表明, 属于多抗的品种有华北48、豆沙薯、甘薯330、湘农黄皮、湘薯6 号、丰薯2 号、潮薯1 号、广薯15、广薯16、176、1714、 R17 等。农艺性状兼优的可直接利用的品种 (系) 有华北48、豆沙薯、甘薯330、湘农黄皮、湘薯6 号、潮薯1 号、广薯15、广薯16、1714、 R17 等。这些品种分别在甘薯病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据1980~1998 年不完全统计, 累计种植面积80 万hm 2, 增产粮食8 亿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