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东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的抗性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的构成及分布,以及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9号小种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由6个小种,即Race 1、Race 2、Race 3、Race 6、Race 8和Race 9构成。小种Race 1、Race 2和Race 9在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都有分布,小种Race 3和Race 8只存在黑龙江省,Race 6只存在辽宁省。在30个水稻品种中,对9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13个,出现频率为43.3%;中抗7个,频率23.3%;中感6个,频率20.0%;感病4个,频率13.3%。本研究为在东北粳稻地区挖掘白叶枯病的抗源,以及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白叶枯病危害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东北 水稻 白叶枯病菌 生理小种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生态条件对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为材料,研究了海南南繁生态条件下不育系的开花习性,与在吉林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育系播种到始花的历期明显缩短,播始历期缩短17~34d,平均缩短了24.7d。不育系开花习性最明显的变化是开花时间延后,不论是始花时间、终花时间还是开花高峰在海南都比在吉林晚了1~2h,午前花率明显减少,平均减少47.4%,最高减少了81.1%。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不育系 开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Do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其N-末端具含保守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能够识别AAAG序列;Dof转录因子能够发挥多种功能,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多变的C-末端,它是Dof蛋白的特异转录调控结构域。在植物中,Dof转录因子的功能主要与维管发育、叶片极性、保卫细胞特异基因的调控、碳氮代谢、种子发育和萌发、光响应及光周期调控的开花和花粉发育、次生代谢物合成、防御反应、生长素响应等生理过程有关。将这些进程归纳为组织分化、种子发育和代谢调节三个方面,通过对植物Do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为Dof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 Dof转录因子 结构特点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标记分析玉米品种吉单50的遗传基础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SNP标记技术对玉米品种吉单50的亲本及10份骨干自交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单50母本吉A5001与599-20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0.476,划分到PB群;父本吉A5002与铁7922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0.312,划分到Reid群。吉A5002和铁7922在第10、7和5染色体上多态性最高,平均45.86%,发生交换重组频率高,基因组差异最大;第9、1、4和8染色体上多态性最低,平均14.33%,发生交换重组频率低,基因组差异较小,染色体bin 1.00等58个区段未发生重组。吉A5002和吉A5001遗传距离较远,在第3和5染色体上多态性最高,第8和9染色体上多态性最低。

关键词: 玉米 SNP标记 吉单50 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高粱中胚轴伸长特性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4份不同类型高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高粱中胚轴伸长特性,并筛选不同中胚轴伸长特性种质,为进一步研究高粱出苗能力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所有参试材料中胚轴平均长度为6.5cm,不育系、保持系、杂交种、恢复系和地方品种中胚轴平均长度分别为4.7、5.1、5.8、7.0和8.4cm。不同类型高粱中胚轴伸长能力不同,其伸长能力表现为地方品种>恢复系>杂交种>不育系、保持系。以中胚轴长度为指标的UPGMA(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84份种质可以分为5种类型,即极长中胚轴类型、长中胚轴类型、中胚轴长度中间类型、短中胚轴类型和极短中胚轴类型。杂交种中胚轴伸长的杂种优势属于负向中亲优势。

关键词: 高粱 中胚轴 伸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rps-23基因RNAi转基因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大豆寄生虫,一般可造成大豆减产10%~20%。利用植物介导RNAi是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从大豆胞囊线虫中获得了编码参与线虫m RNA代谢的关键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Hg-rps-23。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Hg-rps-23 RNA干扰片段导入Williams82中。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RNAi片段已导入受体大豆品种。病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水平显著提高,表明利用植物介导RNAi可以有效提高大豆抗胞囊线虫水平。本研究为大豆抗胞囊线虫新材料的创制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Hg-rps-23 大豆胞囊线虫 RN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自然灾害对种植业及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1985年到2014年30年间的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从种植业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及绝收面积三个方面,研究自然灾害对种植业的影响,进而研究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干旱、暴雨洪涝、冰雹、病虫害和大风是吉林省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自然风险,其中,干旱是吉林省面临的第一大自然灾害。按2014年物价水平计算,全省种植业因灾损失收入占农民年均纯收入的16.69%,每位农民每年在种植业领域因灾损失纯收入达到715.11元。2001年以来,吉林省农民种植业因灾损失收入占其第一产业纯收入的17.47%,占其种植业纯收入的20.67%。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种植业 农民收入 风险防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刈割对紫花苜蓿主根贮藏有机物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秋季刈割对紫花苜蓿根贮有机物质在越冬期间变化情况及对翌年越冬率、头茬产量的影响,本文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第二次刈割后900GDD,1000GDD,1100GDD,12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在2013年秋末至2014年初春越冬期间主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种植翌年,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刈割的紫花苜蓿越冬率及头茬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0.05),与未刈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整个越冬期间,紫花苜蓿根贮藏性有机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秋季刈割具有可行性,且在第二次刈割后1000GDD时刈割不会影响牧草翌年产量。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长度日 根贮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根贮含氮化合物

氮肥对吉林春玉米产量、农学效率和氮养分平衡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东北地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问题,于2014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70、140、210、28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无机氮积累变化规律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70~210 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280 kg/hm2产量下降,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线性加平台关系式:y=14.63x+8 734.11(R2=0.924**),得出最佳施氮量为184.0 kg/hm2。氮素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氮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最高,为64.9%。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小幅升高的趋势。玉米成熟期施氮处理各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均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在施氮量70~210 kg/hm2范围内显著增加,施氮量增加至280 kg/hm2不再显著增加;氮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玉米氮吸收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玉米氮吸收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氮量的21.84%、41.19%和36.97%。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施氮范围为184~210 kg/hm2。

关键词: 施氮量 春玉米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种质资源萌发期与孕穗期耐冷性鉴定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收集到的23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水稻萌发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初步筛选出萌发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资源64份,其中耐冷性极强材料29份;孕穗期耐冷资源43份。研究结果为水稻耐冷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同时还为水稻耐冷基因的挖掘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萌发期 孕穗期 耐冷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