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黑土区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养分累积特征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地上部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年份、种植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均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宽窄行种植模式下子粒产量较均匀垄种植模式下高5.4%;秸秆还田方式处理间以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产量最高,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和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分别增幅5.3%和10.0%。在产量构成中,收获穗数是各处理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出苗率和成穗率均最高,且在部分年份处理间差异显著。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植株生物量及氮磷累积量分别较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增加8.9%、8.3%、19.6%,其子粒中氮累积量最高。研究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可显著提高玉米田间保苗率与植株成穗率,显著增加植株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以及养分向子粒中的转运效率,进而促进植株生长与产量形成,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
《东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松辽黑猪群体内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和低的个体进行了转录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转录差异基因进行了检测。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153个基因显著变化;差异基因经GO分类显示,主要参与细胞生长与死亡、信号分子及互作、信号传导、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所验证的IGF2、PRKAG3、UCP3基因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价铬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机体代谢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观察三价铬(Cr~(3+))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以及机体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48只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体重(24.42±2.36)kg]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只,Cr~(3+)(甲基吡啶酸铬)添加量分别为0,0.4,0.8,1.6 mg/kg,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0.4 mg/kg Cr~(3+)显著提高了31~60 d平均日增重、血浆胰高血糖素和白蛋白含量(P<0.05)以及胰岛素作用指数(P<0.01),降低了胰岛素和游离脂肪酸水平(P<0.05);0.8 mg/kg Cr~(3+)显著提高了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P<0.05);1.6 mg/kg Cr~(3+)显著降低了血浆肌酐水平(P<0.05);并且0.4 mg/kg处理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6 mg/kg处理组(P<0.05),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0.8 mg/kg处理组(P<0.05)。综合Cr~(3+)对生产性能及机体代谢的影响,生长育肥猪日粮中Cr3+建议添加量为0.4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玉米灰斑病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玉米抗灰斑病的分子机理,本试验以抗/感玉米灰斑病自交系78599-1、OH43Ht N/掖478、K12为试验材料,利用DDRT-PCR方法筛选玉米6叶期时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0、5、7和9 d时玉米叶片中差异表达的m RNA并通过反式Northern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抗/感材料78599-1、OH43Ht N/掖478、K12中分别分离到6、5、5和3条差异表达片段;对19条差异表达片段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得到6个候选基因片段,它们与玉米中MTN3、CONSTANS-CO5家族的基因、脱落酸受体基因和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7%、99%、97%和100%;另外获得2个基因片段与未知功能基因同源性均为99%。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抗灰斑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抗性基因 DDRT-PCR 抗/感自交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不同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来黑龙江、吉林等地玉米田普遍发生的一种叶斑病,利用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该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为玉蜀黍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zeae(Narita&Y.Hirats)Dingley]引起的北方炭疽病。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是燕麦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值为6,最适氮源为牛肉粉,最适碳源为α-乳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玉米品种根冠特性对化控剂处理种子的响应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化控剂"玉黄金"为种子处理剂,选用良玉188等6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种子处理对玉米根冠关系及株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化控剂种子处理的响应不同,化控剂种子处理有增加中胚轴长度的趋势,良玉188对化控剂种子处理最敏感;其次是禾玉3和迪卡516,其他3个品种未表现出差异。化控剂种子处理表现出较一致的增大根冠比效应。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对化控剂种子处理的反应逐渐减弱,苗期和拔节期迪卡516和良玉188对化控剂处理的反应最敏感,降低株高的效应最强烈。化控剂种子处理对玉米下部节间长度的影响不显著,对穗位高度和穗位系数的影响有降低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霉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种子萌发、叶片伸展、茎和根的伸长、开花调控和果实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调控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赤霉素还参与了植物耐受诸多非生物胁迫的过程。在低温、高盐、干旱和高渗等环境胁迫下,植物可通过赤霉素减少的方式使生长减缓从而适应外界环境;与此相反,植物也会通过赤霉素的增加产生逃离机制,从而摆脱水淹等环境胁迫。另外,赤霉素信号途径中的DELLAs会与ABA信号通路中的某些组分共同参与了植物耐受非生物胁迫的调控过程。对赤霉素调控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汇总,试图通过讨论相关机理机制,明确赤霉素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