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杂交种合玉20号高产栽培与制种技术
《中国种业 》 2008
摘要:合玉20号(原代号合20-717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1997年利用中硬型自交系合系789为母本、中齿型自交系合系790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2-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生产试


黑穗醋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 2008
摘要:黑穗醋栗(Ribes nigrumL.),也称黑加仑(Black currants)。是一种早果、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多年生的小灌木,株丛高1~1.5m左右。一般栽植2年结果,4年后进入盛果期,一般盛果期每公顷可产7500kg,按价格4元/kg计算,可收入30000元,每公顷效益达30000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及评价利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室内苗期抗谱鉴定的方法,选取178个稻瘟病菌株对黑龙江省13个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进行了鉴定。从品种对整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龙粳14和龙盾104抗性最好,抗谱分别为93.82%和93.26%。从品种对适宜积温带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绥粳7和龙盾104分别是第2和第3积温带抗瘟性最好的品种,抗谱分别为73.08%和95.40%。此外,还利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联合抗病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品种搭配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联合抗病性系数最高的组合是龙稻7和绥粳7,联合毒性系数最低的组合是绥粳4和垦稻10。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玉米品种更新缓慢,区域化按类种植面积较小,中低产田块居多,玉米深加工业转化滞后;玉米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黑龙江省近十年来玉米单产持续不前的重要原因。结合这些问题,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战略措施:调整品种布局,推广优良品种,促进玉米均衡增产,增加科研投入,抓好中低产田的开发;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植资源是提高黑龙江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蜡蚧轮枝菌固态发酵基质筛选和发酵条件研究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株Tri-BA81进行单一基质和一般组合基质固体发酵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选取谷子、麦麸、磷酸盐和稻壳为4个组分因子,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43)进行优化组合筛选研究。同时,对影响该菌固体发酵产孢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产孢量最高的正交组合为5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1.7×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的最适初始含水量为固体基质与水的比例为1∶0.6,最适pH为5.87。


农杆菌介导北方粳稻转化体系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Bar-Bt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抗虫基因构建在同一载体上的双基因)整合到北方优质粳稻龙稻6号、松粳9号等品种中;分别以供试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携带有Bar-Bt基因双元载体PCAMBIA1301号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为载体,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为衡量指标,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龙稻6号、松粳9号等品种的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的菌液浓度以D(600nm)=0.8~1.0较为适宜,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3 d,预培养时间为5 d,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的转化效率有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