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绿质体的分裂增殖调控与展望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质体分裂在绿色及非绿组织中广泛存在。本文综述了质体分裂研究现状,特别是非绿质体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质体分裂至少受由质体与蓝藻内共生进化而来的内部机制及宿主进化而来的外部机制调控,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多蛋白参与的过程。随着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分裂蛋白种类也逐渐增加,发掘与质体分裂有关新基因仍是当前研究热点。质体在不同细胞中的分化存在差异,不仅质体形态和功能存在着组织特异性,质体的分裂调控机制也可能存在着差异。质体分裂特别是非绿质体与代谢物积累的研究,对作物淀粉品质的改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NO启动子克隆及胚珠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观察转基因植株胚珠特异性表达,采用CTAB法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构建了35S::pCAMBIA1304-L117载体并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根据已报道的INO启动子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引物,通过PCR对启动子进行扩增、连接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INO启动子序列的同源性为100%,并且构建了以INO代替CAMV35S启动子的pCAMBIA1304-L117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冷冻法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成功构建了35S::pCAMBIA1304-L117载体,并为进一步检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伤害诱导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橡胶树在逆境胁迫下的分子机制,根据巴西橡胶树抑制消减(SSH)文库和NCBI数据库中的伤害诱导蛋白基因拼接序列设计嵌套引物,通过RACE技术获得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HbWUN1。序列分析表明HbWUN1长872bp,含有3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bWUN1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为亲水性蛋白。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橡胶树HbWUN1与拟南芥NP_974279.1聚成一类。RT-PCR分析结果表明HbWUN1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在胶乳中表达量最高。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HbWUN1表达存在变化,在衰老期最高。此外,低温、伤害、高盐、乙烯和茉莉酸处理均调控HbWUN1表达,推测其可能在橡胶树逆境反应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橡胶树 伤害诱导蛋白 表达模式 HbWUN1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木薯生淀粉糖化酶菌株的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从腐烂的木薯中分离得到1株降解生淀粉能力较强的菌株ITBB FC2,经形态学鉴定和18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属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株用2%生木薯粉培养基摇瓶,37℃,200 r/min培养3 d后,发酵液葡萄糖含量为970 mg/L,生淀粉酶活力为495.04 U/mL。采用固体产酶培养基(麸皮∶水=1∶1)培养,所得酶活力为6 330 U/g。酶反应最适pH为4.0~5.0。Ca2+对酶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年天然橡胶生产和市场形势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12
摘要:进入2012年第2季度,全球天然橡胶生产和市场形势逐渐明朗。1国内外天然橡胶供应增加2002年后世界天然橡胶价格持续较快上涨,世界橡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些橡胶树在2011年后陆续进入割胶期,今后几年,世界天然橡胶供应将明显增长。据成员国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基因组中一种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的结构分析和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蓖麻基因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蓖麻基因组上共鉴定出76个小于3 kb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其中长度小于1 000 bp的元件有53个,占69.7%。这些MITEs元件中有42个位于基因间隔区,11个位于基因内含子区,位于5'UTR和3'UTR区的分别有8个和4个,另有1个位于基因编码区。29个MITEs元件带有转座酶以外的功能基因片段,成为pack-MITEs。多个pack-MITEs带有相同的非转座酶基因片段。Mutator-like类型的MITEs对蓖麻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组的进化有潜在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关键词: MITEs Mutator-like 蓖麻 转座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填充料对甘蔗渣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粪、羊粪、牛粪、稻草秆为填充料研究其对甘蔗渣堆肥腐熟进程中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电导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牛粪和羊粪为填充料的处理能够加快甘蔗渣的腐熟进程,以鸡粪为填充料的处理效果次之,以稻草秆为填充料的效果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一五”国审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水稻新品种的主要特性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订水稻品种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归纳统计的方法,对"十一五"期间国家审定的288份水稻新品种进行特征性状统计分析、不育系的配组分析及品质、抗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生态类型的水稻品种间形态差异比较大,其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也有较大差别;长江中下游单季稻生育期长和较大穗形是其高产的重要因素,在其现有穗型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可进一步提高产量;长江中下游早稻和北方粳稻的有效穗数最多,进一步增产应在稳定其较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单穗粒数。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晚籼稻品质较好,而双季早稻的垩白粒率较高,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国审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好,而对稻飞虱抗性普遍较差,因此,在今后水稻新品种培育中,在稳定提高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稻飞虱的抗性育种。优秀不育系在杂交稻选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Ⅱ-32A、‘协青早A’等一批老不育系仍然大量应用外,‘天丰A’、‘五丰A’、‘川香A’等一批新的强优势的不育系脱颖而出。两系杂交稻由于‘株1S’、‘准S’等一批实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对推动中国"十一五"水稻育种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