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麦后复种绿肥方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8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展开,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2种施氮制度: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春小麦和绿肥分施100%和0%(N1)、80%和20%(N2),副区设3种麦后复种绿肥模式: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和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共6个处理。2020和2021春小麦收获后采集耕作层(0~3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较N1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7%、2.9%、7.9%和4.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1%;麦后复种不同绿肥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W-VR较W-V和W-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6%和15.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6%和10.80%,土壤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提高4.9%和15.7%,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7.5%和13.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9%和11.1%;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W-VRN2较传统种植模式W-VN1土壤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别提高12.6%、13.0%和12.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7.7%。【结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结合绿肥施氮20%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是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关键词: 春小麦 绿肥 种植模式 施氮制度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瓜茄扦插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对不同光照时间的响应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培育香瓜茄扦插苗的最佳光照时长,研究人工气候环境条件下香瓜茄扦插苗对光照时长的响应。【方法】以香瓜茄甜圆果型栽培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6、9、12、15、18 h共5个光照时长处理,分析不同光照时长下香瓜茄扦插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适宜光照时长处理下植株地上地下部生长发育良好,叶肉细胞结构清晰,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海绵组织细胞分布致密,且光合效率较高;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香瓜茄扦插苗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变化趋势呈现稳定状态,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光照时长超过12 h,香瓜茄扦插苗植株长势减弱。通过对香瓜茄扦插苗生长指标、根系构型、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光合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3.996%,通过对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加权计算15个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其中光照9 h和12 h处理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结论】适合香瓜茄扦插苗生长发育的光照时长是9~12 h。

关键词: 香瓜茄扦插苗 光照时长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玉米近壳多胞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种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疑似病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菌落和子囊孢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 SSU)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1α)序列联合分析,鉴定分离自青贮玉米叶斑病样本的近壳多胞菌属种类,明确其有性生殖类型,通过划伤接种和喷雾接种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0株病原菌为颖枯近壳多胞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并只扩增出1种交配型基因片段,为MAT1交配型;颖枯近壳多胞菌可通过室内诱导产生有性后代,有性生殖类型为同宗配合;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0株菌株能侵染7个品种的青贮玉米引起叶斑病。本研究初步明确青海省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青贮玉米病害准确识别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颖枯近壳多胞菌 叶斑病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青稞分蘖动态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青稞分蘖变化、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昆仑14号’为供试材料,于大田条件下设置不施肥(FC1)、少量施肥(FC2: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适量施肥(FC3: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0 kg·hm-2)和过量施肥(FC4:尿素150.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4个施肥处理和低密度(LD:播量225 kg·hm-2)、中密度(MD:播量262.5 kg·hm-2)和高密度(HD:播量300 kg·hm-2)3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单株分蘖数随施肥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FC3施肥处理下,青稞分蘖效果最好,在MD播种密度下,FC2处理下的分蘖成穗率最高,为84.69%。与不施肥处理相比,3个肥密互作下的青稞产量增产率分别为4.22%~14.68%、5.17%~8.72%、7.45%~10.21%,穗数、有效穗数、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均随施肥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据产量相关性分析可知,施肥量与有效穗数、穗粒质量呈极显著相关,播种密度与穗数呈极显著相关,肥密互作对穗数呈极显著相关,与株高、千粒质量呈显著相关,有效穗数与ZT/IAA的比值呈显著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FC3和LD组合是实现青稞促蘖增穗、高产、节本增效的合理肥密运筹方式。

关键词: 青稞 播种密度 施肥量 分蘖动态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果实发育期酶活性、基因表达与类黄酮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枸杞果实发育期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与类黄酮积累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枸杞发育期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了枸杞果实发育期类黄酮合成途径中10个关键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黄酮3-羟化酶(F3H)、类黄酮3'-羟化酶(F3'H)、黄酮醇合酶(FLS)、类黄酮3'5'-羟化酶(F3'5'H)、花青素合成酶(AN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枸杞果实类黄酮含量;采用RT-qPCR法测定了其对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类黄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AL活性呈先不变后下降的趋势,F3'H活性呈先不变后上升的趋势;CHS、CHI、F3H和F3'5'H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CL、ANS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FLS呈一直上升的趋势。各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与酶活性的趋势相似,其中4CL为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枢纽,且4CL基因表达量与类黄酮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本研究结果补充了枸杞果实发育期类黄酮积累研究的空白,为枸杞类黄酮代谢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枸杞果实 发育时期 类黄酮合成 RT-qPCR 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绿肥混播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类型绿肥混播对青海地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设置箭筈豌豆和毛苕子混播(HV)、箭筈豌豆和青稞混播(HB)、箭筈豌豆和油菜混播(RS)和箭筈豌豆单播对照(CK)的比较试验,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绿肥混播对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箭筈豌豆单播对照(CK)相比,箭筈豌豆和毛苕子混播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0.84%,箭筈豌豆和油菜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19.97%。箭筈豌豆和油菜混播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Chaol指数)和多样性(Simpson指数)比CK分别提高36.42%和11.59%。不同绿肥混播处理还能增加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门水平下箭筈豌豆和青稞混播处理毛霉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7.24%和113.09%,箭筈豌豆和油菜混播处理壶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提高583.79%。土壤全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绿肥混播比绿肥单播能更好地优化土壤环境和真菌群落结构。

关键词: 绿肥 混播 土壤真菌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分析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适于青海省农牧交错区推广的高产优质禾豆混作饲草生产模式,本研究以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饲用蚕豆(Vicia fab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为研究对象,对小黑麦和4种豆科作物单作及不同比例混作下的物候期、株高、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显著影响豆科作物物候期和株高(P <0.05),对小黑麦物候期和株高无显著影响(P> 0.05);M处理(小黑麦150 kg·hm-2+箭筈豌豆150 kg·hm-2)的总干重达8 50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混作优势较强。混作处理的粗蛋白与小黑麦单作间无显著差异,而粗脂肪、可溶性糖、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大多表现为混作处理高于小黑麦单作;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得出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最优混作组合和最佳混作播量为小黑麦150 kg·hm-2+箭筈豌豆150 kg·hm-2,可在青海省农牧交错区推广试用,以期为农牧交错区优质饲草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禾豆混作 生产性能 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7份青海高原耐盐碱蚕豆种质筛选及评价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耐盐碱性优良的蚕豆资源,本研究对种植于盐碱土地的蚕豆进行全生育期自然盐碱胁迫处理,测定蚕豆的鲜荚长、株高、粒长、粒宽、粒厚和单株产量等6个指标;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07份蚕豆材料进行耐盐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筛选适宜青海盐碱地区种植的蚕豆种质。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蚕豆种质各指标相互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本试验提取到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0.716%,可有效反映参试材料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显示盐碱胁迫下蚕豆全生育期的抗盐碱特性。基于D值的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五大类群:第Ⅰ类为高盐碱耐受材料(1份),第Ⅱ类为盐碱耐受材料(29份),第Ⅲ类为中等盐碱耐受材料(62份),第Ⅳ类为盐碱敏感材料(13份),第Ⅴ类为盐碱极度敏感材料(2份)。

关键词: 蚕豆 盐碱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CCT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CT基因是指编码蛋白包含CCT (CONSTANS, CONSTANS-LIKE和TOC1)结构域的基因的统称,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并且是与植物开花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家族之一,这些基因不仅参与了植物对光周期的响应过程,还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最终在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 oleifera Makino et Nemoto)中鉴定到69个CCT家族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共线性关系、顺式作用元件、KEGG富集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9个BrCCTs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根据保守结构域的不同,可以分为4个亚族,同一亚族成员的保守基序高度相似,然而基因结构差异较大,并且多数成员均含有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表明其可能在调节植物开花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KEGG富集分析发现CCT家族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功能和核酸结合位点通路上。转录组结果表明,69个BrCCTs在根、茎、叶、花和愈伤组织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尤其COL亚族的成员表达水平较为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白菜型油菜CCT基因家族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了参考,为油菜早熟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CCT基因 开花时间 进化分析 生物信息学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菊芋秸秆与猪粪共消化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太阳能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批式发酵方式,考察菊芋秸秆与猪粪在不同温度(20、25、37℃)下共消化特性及关键微生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菊芋秸秆与猪粪共消化时均具有明显的物料协同作用,且共消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温导致的甲烷产率低问题。同时,不同温度下共消化的最适配比不同,温度越高最适配比的猪粪含量越高。37℃时,菊芋秸秆与猪粪质量配比为1∶4时获得最大积累甲烷产量,为332.29 mL/g VS;而在20和25℃时,菊芋秸秆与猪粪配比分别为1∶1和1∶2时最大。微生物分析显示多数优势细菌类群随温度的升高其相对丰度也升高,Syner-01和Chirstensenellaceae-R-7-group等类群在共消化样品中相对丰度较高。温度对古菌群落变化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降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产甲烷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且在不同温度下,共消化系统能够促进不同类型产甲烷菌(甲烷八叠球菌属、甲烷短杆菌属和甲烷杆菌属)的富集。

关键词: 甲烷 农业废弃物 共消化 温度 协同作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