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MCP处理和低温贮藏对香瓜茄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和低温贮藏对香瓜茄(Solanum muricatum)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找到不同处理影响香瓜茄品质变化的关键。以香瓜茄品种青甜香为材料,测定了其在常温贮藏(18~21℃)、低温贮藏(4℃)以及1-MCP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的外观表型、呼吸速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总酚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总糖含量贮藏0~35 d的变化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与常温贮藏相比,低温贮藏及1-MCP低温贮藏可以有效维持较好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并延缓果实变黄以及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蔗糖、果糖、葡萄糖、总糖含量的变化速率;然而,低温贮藏及1-MCP低温贮藏可能导致果实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现象(如褐色斑点或褐变),从而对果实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0~21 d的贮藏期内,在1-MCP低温贮藏条件下香瓜茄果实的综合品质得分高于常温贮藏。综上所述,1-MCP处理后低温贮藏0~21 d内可维持香瓜茄果实较好的综合品质,为优化香瓜茄果实的采后贮藏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稞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青藏高原地区影响青稞稳产增产的最主要逆境因子之一。鉴定青稞抗旱代表性种质资源、培育抗逆新品种,是提高青稞抗旱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由246份青稞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开展苗期与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系统分析了青稞种质资源不同发育阶段的抗旱性特征。在苗期通过相对离子渗漏率对群体抗旱性进行逐级分类;在成株期测定株高、穗长、单穗粒数、千粒重4个产量相关性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成株期抗旱性,并建立了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模型和筛选指标。结果表明,成株期干旱胁迫导致抗旱相关指标显著降低5.39%~18.87%,其中穗长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和显著相关。此外,4个成株期抗旱性状的种质间变异系数范围在11.98%~24.96%之间,说明不同种质间的抗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苗期和成株期分别鉴定到21份和36份极强抗旱或强抗旱材料,84份和71份极弱抗旱或弱抗旱材料。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份均表现极强抗旱或强抗旱材料,26份均表现为极弱抗旱或弱抗旱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的相对离子渗漏率和成株期的综合抗旱性评价D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以上鉴定到的抗性材料,可为抗旱育种提供亲本材料,并为解析青稞关键生长时期抗旱作用机制提供基础研究材料。


香瓜茄茎段愈伤组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海地区香瓜茄(人参果)栽培品种青灿香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消毒处理对香瓜茄茎段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1%升汞处理香瓜茄茎段外植体8 min,污染率和死亡率最低;香瓜茄茎段试管苗快繁时最适合使用不含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6-BA + 1 mg · L-1 NAA或MS + 2 mg · L-1 6-BA + 2 mg · L-1 KT,诱导率与愈伤组织量都较高;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 + 2 mg · L-1 6-BA + 1 mg · L-1 KT,分化率达98.50%,共获取180株再生苗母株(愈伤组织未继代),后续经快繁处理,再生苗与母株皆未出现显著的形态变异;诱导不定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IBA。研究结果为香瓜茄主栽品种青灿香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马铃薯黑腐果胶杆菌分离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病原菌培养特征、致病性验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青海省海东市和西宁市马铃薯主产区16个乡镇的马铃薯黑胫病疑似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胫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从采集的68株黑胫病疑似病样中共分离鉴定到15株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0.3%四霉素水剂、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和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EC50(对供试生物发生50%效果的药剂剂量或浓度)分别为1.355、1.403、1.835μg·mL-1,其次为10%纳米银水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0%喹啉铜悬浮剂,EC50值分别为106.429、146.332、149.121μg·mL-1,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敏感性最差,EC50值为1 384.943μg·mL-1。


转录-蛋白组学关联分析坎帕尼亚盐单胞菌野生型与紫外突变型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质
《微生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型坎帕尼亚盐单胞菌(Halomonas campaniensis)经9轮紫外循环诱变,获得1株高产四氢嘧啶(ectoine)的突变菌株G9-72,关于菌株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以及四氢嘧啶产量暴发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探讨。【目的】探讨野生菌株XH26和突变菌株G9-72的差异表达基因或蛋白质(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proteins, DEGs/DEPs),并关联分析四氢嘧啶高效积聚的分子响应机制。【方法】在无盐和1.5 mol/L NaCl条件下培养菌株XH26和G9-72,利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和定量质谱蛋白组学技术分析菌株转录组-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变化,并采用逆转录定量PCR对显著DEGs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学筛选出11条氨基酸代谢通路(涉及44个DEGs)与四氢嘧啶合成代谢相关;蛋白组学筛选出10条氨基酸代谢通路(涉及50个DEPs)与四氢嘧啶合成代谢相关。转录-蛋白关联分析筛选出15个显著DEGs,其中7个基因(ectB、betB、betA、asd、doeD、doeC、gabD)在2个组学中表达上调;4个基因(ItaE、gdhA、gabT、acnB)在2个组学中表达下调;3个基因(gltD、atoB、narG)在转录组学中下调,而在蛋白组学中表达上调;基因nar K在转录组学中表达上调,但在蛋白组学中未检测到表达。RT-q 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测序分析一致。【结论】突变菌株四氢嘧啶的积聚量暴发与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有关(合成基因asd和ectB,分解基因doeD和doeC),与代谢通路上游的参与基因间接相关(betB、 betA、 ItaE、 gltD、gadA和acnB),以及四氢嘧啶的生物合成与Ala/Asp/Glu/His代谢途径(gabD、gdhA、gabT、atoB)和氮源代谢(narK和narG)高度关联。
关键词: 坎帕尼亚盐单胞菌 四氢嘧啶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差异表达基因


青海地区6个甜樱桃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青海地区6个甜樱桃品种果实中存在的香气物质,并深入了解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方法】以莫莉、2018-13、塞莱斯特、2018-20、甜心、雷尼6个品种的果实样品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硬核期(HS)、着色期(VE)、商熟期(CMP)、完熟期(RP)果实的香气物质进行测定。使用韦恩图、热图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6个品种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差异香气物质并分析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含量变化。【结果】6个甜樱桃品种的果实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共检测出108种香气物质,在HS、VE、CMP、RP期分别检出69、46、45、32种香气物质,共有香气成分14种。随着甜樱桃的生长发育,莫莉品种醛类物质含量大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018-13品种中醛类物质含量大致呈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塞莱斯特品种中醇类物质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2018-20品种中烯烃类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至PR期达最低;甜心品种中醛类和醇类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而雷尼品种中烷烃类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至RP期含量达到高峰。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VIP值大于1的物质,发现反式-2-己烯醛、2-己烯醛、己醛、反式-2-己烯-1-醇为不同发育时期主要的差异香气物质。6个甜樱桃品种不同发育时期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各有差异。【结论】6个甜樱桃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各有差异,反式-2-己烯醛、2-己烯醛、己醛、反式-2-己烯-1-醇为最关键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为甜樱桃优良品种的香味遗传育种和香气合成代谢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樱桃 果实发育 GC-MS 香气物质 发育过程 动态变化


番茄品种耐低温结实性鉴定评价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耐低温结实性番茄种质资源,确定耐低温结实性评价指标和方法,以30份国内外优异番茄品种为材料,分别调查分析夏秋茬和冬春茬番茄开花结果期9个重要性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番茄耐低温结实性预测最优回归方程,并筛选出耐低温结实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2.739%。30份番茄品种耐低温结实性综合评价值(D值)范围为0.207~0.850,其中QT-102的D值最高,QT-39的D值最低。聚类分析将30份番茄品种分为强耐冷型、耐冷型和冷敏感型3个类群。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番茄耐低温结实性预测最优方程:D=0.026α1-0.095α2 + 0.049α3 + 0.101α5 + 0.246α6 + 0.167α8 + 0.147α9 + 0.042,筛选到的耐低温结实性指标为:单果质量、心室数、果形指数、单花序花数、单花序果数、畸形果综合指数、畸形果平均级数。经验证方程的D值与回归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且7个指标系数与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番茄耐低温结实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青海西宁地区气候条件对草莓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种子科技 》 2025
摘要:聚焦于青海西宁地区独特的高海拔大陆性高原气候条件,深入剖析其对草莓果实品质形成的多维度影响。通过系统分析青海西宁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严谨的实地种植试验,详细探究了温度、光照、降水等关键气候要素在草莓果实外观品质(包括大小、形状、色泽)、内在品质(包括糖分、酸度)以及风味口感(包括香气物质、口感质地)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契合青海西宁地区草莓产业发展的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优化以及产后处理与保鲜等策略建议,旨在为青海西宁地区草莓产业的可持续繁荣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08份春小麦资源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海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菌源区之一。为探明青海现有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种质资源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1和优势生理小种CYR32、CYR33、CYR34对208份供试小麦资源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其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80份(38.5%)材料对CYR31、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结果,125份(60.1%)材料表现成株抗条锈性,74份(35.6%)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通过分子检测,204份(98.1%)、114份(54.8%)、70份(33.7%)、66份(31.7%)、59份(28.4%)、54份(26.0%)、45份(21.6%)、31份(14.9%)、16份(7.7%)、1份(0.5%)、193份(92.8%)、168份(80.8%)、147份(70.7%)、124份(59.6%)、107份(51.4%)、86份(41.3%)、77份(37.0%)、36份(17.3%)、26份(12.5%)、20份(9.6%)、18份(8.7%)材料分别携带Yr29、Yr78、YrZH58、Yr5、Yr75、Yr80、Yr30、Yr26、Yr82、YrSP、QYrqin-2AL、QYr.nwafu-3BS、QYrsn.nwafu-1BL、QYrqin-6BS、QYrxn-1BL、QYrqin-2BL、QYrsn-6BS、QYrsn-2AS、QYrsn-3DL、QYrhm-2BC和QYr-4BL基因。本研究检测了当前青海省小麦种质资源抗病性水平及所携带的抗病基因,可为小麦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性评价 抗条锈病基因 分子检测 基因芯片


绿肥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青海农林科技 》 2025
摘要:针对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探讨绿肥还田量与施氮量配施双因素大田试验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2G2相较N1G2株高无显著差异,而相较N0G1茎粗、穗长、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提升。在N0水平下,N0G2相比N0G1茎粗、地上部吸氮量显著增加9.20%、51.50%。与N0G相比,N1G1的小麦产量、N1G2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95.83%、24.89%。在各处理中,N1G2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均达最大,与N2G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地上部吸氮量随施氮水平呈上升趋势,N2G2处理达最值为440.61 kg/hm2。在N0、N1水平下,G2相较G1地上部吸氮量显著增加75.32%、28.15%。N1G2相较N2G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60.15%、93.62%。综上所述,N70%G2处理能够减少化肥投入,稳定小麦产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