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青稞茉莉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HvnAOC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研究从青稞‘昆仑18’中克隆得到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HvnAOC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HvnAOC启动子区域有大量与生长发育、逆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HvnAOC蛋白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5 701.27 Da,总原子数为3 612个,亲水系数为-0.18,理论等电点为8.82,不稳定指数为49.94,脂溶性指数为81.55,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且不含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HvnAOC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其中α-螺旋、β-折叠分别占比6.72%、37.39%,延长链和无规则卷曲占比55.89%;同源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OC与小麦TaAOC亲缘关系最近;表达模式研究发现,与其他组织相比,HvnAOC基因在青稞籽粒中表达量最高,且3叶期青稞叶片中的HvnAOC受外源MeJA、ABA和GA诱导表达。

关键词: 青稞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 HvnAOC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种子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资源。青海高原独特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是国家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青海高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农作物资源普查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多层次广泛收集、多元化高效利用和多路径政策保障的新模式。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农作物种质资源 保护利用 发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高寒矿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综合评价

草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里煤矿区地处高寒地带,经多年开采后生态破坏严重,土壤贫瘠,导致生态恢复困难且恢复成本较高。因此,筛选出一套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恢复方案尤为重要。试验依托于青海省大面积的恢复方案设计了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组合的两因素三水平完全组合试验,施肥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低施肥F1(羊板粪165 m3·hm-2+有机肥7.5 t·hm-2+牧草专用肥75 kg·hm-2)、中施肥F2(羊板粪330 m3·hm-2+有机肥15 t·hm-2+牧草专用肥150 kg·hm-2)、高施肥F3(羊板粪495 m3·hm-2+有机肥22.5 t·hm-2+牧草专用肥225 kg·hm-2);播种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低播量S1(60 kg·hm-2)、中播量S2(120 kg·hm-2)、高播量S3(180 kg·hm-2),共构建了9种恢复处理,分别为低施肥低播量(F1S1)、低施肥中播量(F1S2)、低施肥高播量(F1S3)、中施肥低播量(F2S1)、中施肥中播量(F2S2)、中施肥高播量(F2S3)、高施肥低播量(F3S1)、高施肥中播量(F3S2)、高施肥高播量(F3S3)。本研究主要通过探究不同恢复处理下矿区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质量变化,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熵权TOPSIS方法,对不同恢复方案的综合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施肥量与播种量的恢复处理显著促进了矿区的植被恢复(P<0.05),中高施肥处理下植被盖度超过70%,植被密度达到8826~10447株·m-2,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至445.51~559.47 g·m-2。不同恢复处理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特性(P<0.05),中高施肥处理下土壤容重平均降至0.94 g·cm-3,随施肥量的增加,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在高施肥中播量(F3S2)和中施肥高播量(F2S3)处理达到39.31%和38.28%。高播种量处理下,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显著提升(P<0.05),在高施肥高播量(F3S3)处理下最高分别为91.14%和81.39%。土壤养分特性方面,中高施肥处理有机质平均增加26.23%,pH值平均降至7.5,呈中性偏碱。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磷、钾等关键养分显著提升(P<0.05)。选取测定的植物和土壤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中施肥高播量(F2S3)的恢复方案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具有双重优势。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中施肥高播量(F2S3),即采用羊板粪330 m3·hm-2、有机肥15 t·hm-2、牧草专用肥150 kg·hm-2以及播种量180 kg·hm-2的恢复方案可作为青海省木里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先参考方案。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生长 土壤养分特征 熵权TOPSIS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的青稞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及微生物功能优化

微生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介导的青稞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最优工艺参数,并探究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在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厌氧消化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以青稞秸秆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介导的青稞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进行优化。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甲烷代谢途径。【结果】经响应面模型验证试验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总固体含量6.32%、生物炭与Fe3O4混合比6.83:3.17、接种比(接种污泥与青稞秸秆挥发性固体量的比值) 2.51。在该条件下,基于挥发性固体计算的累积甲烷产量实测值为269.04 mL/g,与预测值(265.95 mL/g)的相对误差小于5%,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优化条件下的混合添加处理能显著提高青稞秸秆的产甲烷能力(P<0.05),效果与化学预处理相当,同时提升了乙酸含量,并减少了丙酸和丁酸的积累。宏基因组分析显示,拟杆菌门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Bacteroidota)、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_Bacteria)、梭菌属(Clostridium)、丝状杆菌属(Fibrobacter)等细菌类群,以及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等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增加,促进了乙酸的利用并强化了微生物间的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DIET)。甲烷代谢途径分析表明,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的消化系统强化了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从而提升了甲烷产量。【结论】响应面法能较好地优化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介导的青稞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混合添加生物炭和Fe3O4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处理方法,有助于提升生物甲烷的产量。

关键词: 青稞秸秆 厌氧消化 生物炭 Fe3O4 响应面法 宏基因组 微生物群落 甲烷代谢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及块茎形态遗传分析

耕作与栽培 2025

摘要:为探究马铃薯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及块茎形态的遗传分离规律,本研究对475份马铃薯杂交后代群体的5个农艺性状及5个块茎形态进行了后代变异分析、表型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各性状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与块茎形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杂交后代群体分离情况表明,小叶密集程度、薯皮颜色、薯块形状、表皮光滑度表现为母系遗传倾向;薯肉颜色、芽眼深度表现为父系遗传倾向。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2.96%。在遗传距离为0.92处可将475份马铃薯杂交后代群体分为7个类群,每个类群的植株数量不同,其中类群Ⅶ包含植株数量最多,为151个,类群Ⅵ包含数量最少,为18个,各类群植株特点不同,可根据实际育种目标合理选择。

关键词: 马铃薯 农艺性状 块茎形态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耐药基因挖掘

农药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蚕豆对除草剂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明确蚕豆对灭草松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以灭草松处理0 d和3 d的耐药蚕豆品种'VF4'及敏感蚕豆品种'小红蚕豆'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46 892 242~52 525 260条Raw Reads,其中Clean Reads有46 025 006~51 412 088条.韦恩图结果表明,各组间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512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5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异黄酮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二萜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灭草松处理上调了耐药蚕豆中 CYP71D9、CYP81E8、MC5MAT1、MC5MAT2、IF3H、CXE12、CXE6、PODDCR、KAO2、CYP82G1、GA201-D、GST23、GSTs和GSTsF9基因的表达.上述基因可能与蚕豆耐灭草松有关.实时荧光定量(qRT-PCR)相对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研究明确了蚕豆对灭草松代谢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基因,为灭草松耐性机理研究提供蚕豆数据,为耐除草剂蚕豆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蚕豆 灭草松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松人工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4

摘要:以西宁市周边山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近2年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求解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异方差修正,最后检验所构建的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对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每公顷断面积的预估精度均在93%以上,MSE和TRE值均在±2%以内,卡方检验结果远远小于临界值,预测效果优于独立拟合模型。在油松中幼龄林阶段,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均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正相关;胸径、树高生长对地位级指数更敏感,而断面积生长对林分密度指数更敏感。基于模型预测结果,油松林分胸径快速增长期在5~25 a,年均生长量为0.33 cm;树高快速增长期在5~30 a,年均生长量为0.23 m;断面积在15 a之前增速最快,年均生长量为0.13 m~2/hm~2。本研究所构建的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高,可用来预测西宁市及相似生态区油松林分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为林分生长及收获预估、科学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联立方程组模型 似乎不相关回归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的颜值与加工

生命世界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区植被分布及其根系力学强度特征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区植被分布类型及其根系力学强度特征,以位于黄河上游席芨滩巨型滑坡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制取根系和土体试样以及室内开展单根拉伸试验等方法,探讨了区内3种优势草本植物醉马草、异针茅、冷地早熟禾的单根抗拉力学特征,以及植物生长区土体营养元素特征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席芨滩滑坡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零星分布,物种数呈“驼峰状分布”;通过采用冗余分析得到,草本植物生长区土壤含水量(P<0.01,F=12.7)、pH值(P<0.05,F=8.0)和全氮(P<0.05,F=4.5)对植物群落生长和分布特征影响较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同种植物生长位置不同,则其单根抗拉力学强度亦不同,而相同位置处的不同种植物,相应地其单根力学强度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分布于滑坡中部的冷地早熟禾的平均单根抗拉力和平均抗拉强度均显著高于生长在滑坡前缘和后壁位置的;分布在滑坡中部位置处的3种优势草本植物,其平均单根抗拉力和平均单根抗拉强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异针茅(9.10 N,80.29 MPa)、冷地早熟禾(7.51 N,49.78MPa)、醉马草(6.69 N,34.82 MPa)。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防治席芨滩滑坡分布区边坡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坡面水土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巨型滑坡 席芨滩滑坡 植被分布 单根抗拉力 单根抗拉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酒曲对青稞甜醅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酒曲发酵青稞甜醅的品质差异,筛选适宜酒曲.以昆仑14号青稞米为原料,选用力克、尚川、双龙、苏州蜜蜂、安琪这5种酒曲发酵甜醅,并对其营养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酒曲酶活力差异较大且对青稞甜醅营养成分、感官品质、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显著.其中安琪酒曲酶活力最高;安琪发酵甜醅的灰分、总酸、乙醇、总糖含量以及感官评分最高,分别为1.61 g/100g、0.34%、1.70%vol、473.85 mg/mL以及88.17分,且其甜酸比较为适宜(2.21);双龙发酵甜醅的抗氧化活性较其他甜醅差异显著,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活性高达220.43 μmol/100 g、清除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活性为239.70 μmoU100 g、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活性达228.34μmol/100 g.通过主成分分析,安琪酒曲综合得分最高,所以,安琪酒曲可作为发酵青稞甜醅的首选酒曲.

关键词: 青稞甜醅 酒曲 感官 营养品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