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表达猪IL-6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猪白细胞介素6(IL-6)的功能,试验应用Premier Primer 5.0软件,参照猪IL-6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成功地扩增出带酶切位点的猪IL-6基因,通过NheⅠ和HindⅢ双酶切位点将猪IL-6基因插入载体pFast-CB中,获得重组质粒pFast-CB-IL-6,并将其转化DH10Bac细胞,与Bacmid发生特异性转座作用,得到重组质粒Bacmid-IL-6,再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 9。结果表明:经RT-PCR鉴定,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mid-IL-6。


柔嫩艾美耳球虫海南株3-1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海南(HN)株3-1E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美国株(US)3-1E基因cDNA序列(登录号为AF113613)的开放阅读框(ORF)设计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E.tenella HN株总RNA中扩增3-1E基因,将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后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并与已发表的E.tenella相关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tenella HN株3-1E基因全长为513 bp,与已发表的国内外虫株的3-1E基因序列相比,核苷酸有5个位点发生变化,其中有4个位点的变化引起氨基酸发生改变,还有1个位点的变化未引起相应氨基酸发生改变。经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同种间比较,E.tenella HN株3-1E基因与E.tenella sporozoite antigen株的遗传关系最近;同属间比较,E.tenella HN株3-1E基因与E.acervulina US株的遗传关系最近。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海南株 3-1E基因 遗传变异 克隆 序列分析


海南中部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以保亭县为例
《热带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揭示保亭县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为海南山区县市耕地土壤养分管理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实地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基础上,阐明土壤养分现状,并与保亭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全县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县耕地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碱解氮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交换性钙、镁、有效硫含量中等偏下,各乡镇差异不明显,有效锌含量较丰富。保亭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属中等水平,且乡镇间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不均,主要与施肥措施、气候条件及成土母质有关,其中施肥措施是最主要因素。


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冬季瓜菜现已成为海南优势特色产业。针对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发展中存在对气候的依赖程度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产品监测体系和运销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瓜菜加工产业薄弱等五大问题,提出了构建瓜菜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大力加强瓜菜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瓜菜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健全市场支撑体系等对策。


控释掺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控释掺混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释掺混肥对水稻有增产效果,与习惯施肥相比,等养分控释掺混肥处理产量可增加7.1%,减10%养分的控释掺混肥处理产量增幅为4.2%~6.1%,但减20%养分施用不利于水稻产量,产量下降8.5%。在田间试验中,控释掺混肥1号每667 m2施用45 kg在水稻上经济效益最高,在水稻生产上显得更有优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濒危药用植物——海南梧桐野生资源调查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通过参阅相关文献,搜集整理研究基础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药用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 Kosterm)的野生分布及生长状况。海南梧桐是海南特有药用树种,调查发现,海南梧桐零星分布于海拔100~900 m山区,野生资源稀少,生长速度较慢,种子含油,种壳坚硬,不利于自然生境中繁殖,种群竞争力较弱。


斜纹夜蛾对1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海南地区斜纹夜蛾对农业生产上主推及新型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本文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田间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对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6.15和183.28倍;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4.89、85.88和73.20倍;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0.56倍;对氰氟虫腙、甲维盐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95和6.21倍;对虫螨腈、甲氧虫酰肼的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分别为4.96和4.37倍;对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丁醚脲、虱螨脲等均未产生明显的抗性。根据海南地区抗性监测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抗性治理策略。


不同技术措施对红麻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控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就不同措施对红麻根结线虫的防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从对土壤中根结线虫J2期幼虫和根结两方面防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采取的4种措施对红麻根结线虫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控作用和持效性。其中,清除病残+10%噻唑磷GR和清除病残+98%棉隆MG土壤处理表现最好。处理后30 d土壤中根结线虫J2期幼虫防效分别为90.78%和87.69%;120 d其防效分别为65.63%和61.06%;135 d其根结防控效果分别80.89%和77.44%。清除病残+深翻土壤+秸秆还田和清除病残+深翻土壤+秸秆还田+0.5%阿维菌素GR两处理在作物生长前期表现良好,但持效期相对稍短。红麻根结线虫的防控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