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乙膦铝农药废液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及施用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培养皿试验表明 ,乙膦铝农药废液对小麦纹枯病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EC50 为 776 .2mg/kg ,最低抑制浓度为 12 0 0mg/kg。田间试验显示 ,用该废液 2 0 0L/6 6 7m2 ,对小麦纹枯病病指防效可达 90 %以上。

关键词: 乙膦铝废液 小麦纹枯病 防效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新品种徐稻3号特征特性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稻 3号在淮北地区属中熟中粳 ,全生育期 14 5d。一般单产 90 0 0~ 975 0kg/hm2 ,米质理化指标达国家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 ,对稻瘟病中抗—抗 ,无稻曲病 ,高抗条纹叶枯病。 2 0 0 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笔者研究了徐稻 3号的无公害生产技术 ,包括基地选择、种子处理、培育壮秧、适期早栽、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

关键词: 水稻 粳稻 徐稻3号 特征特性 无公害生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后季稻南粳38旱育抛栽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粳 3 8后季稻在不同密度、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穗数和粒数对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粒重的增产效应不明显。在密度小或施肥量少的情况下 ,穗数比粒数的增产作用大得多 ;在密度大或施肥量多的情况下 ,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差异不大 ;而在通常情况下 ,穗数的增产作用 >粒数的增产作用。在不同的生产栽培条件下 ,可先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其主攻目标 ,再合理制定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以利提高后季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后季稻 南粳38 旱育抛栽 产量构成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药剂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药效对比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对 90 %杀虫单可湿性粉剂、4 8%乐斯本乳油、5 %锐劲特胶悬剂、2 0 %三唑磷乳油、30 %吡·唑磷乳油 (稻欣 )、2 0 .2 %阿维·唑磷乳油 (稻卫 )、5 0 %敌·毒乳油 (赛利 )等 7种药剂进行了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特别对 2 0 .2 %稻卫乳油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在常规用药量情况下 ,以锐劲特药效最好 ,阿维·唑磷、三唑磷、吡·唑磷药效次之 ;稻卫在示范试验中 ,防虫效果、保苗增产效果均很突出

关键词: 杀虫剂 二化螟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中粳稻新品种——徐稻3号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沿海棉区蜘蛛优势种在转Bt基因棉的棉田动态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2002年以常规棉苏棉9号为对照,调查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2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4个优势种群,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比例为59.00%~63.00%;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6种,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两种棉田各种蜘蛛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转Bt基因棉棉田与常规棉棉田相比,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46.90%、94.09%、100.00%和55.38%,斑管巢蛛减少85.7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纹豹蛛增加10.59%、三突花蛛减少9.52%,但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 江苏沿海棉区 转Bt基因棉 蜘蛛优势种群 动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5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玉糯 5号是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 ,产量高 ,鲜食品质好。栽培时应注意与其他品种隔离 ;春播密度 6万株 /hm2 ,秋播密度 6.75万株 /hm2 ;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 ,早施穗肥 ;春播授粉后 2 0~ 2 5天采收 ,秋播授粉后3 0~ 3 5天采收

关键词: 糯玉米 苏玉糯5号 栽培技术 鲜果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鸭-萍共作对水稻田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对稻 -鸭 -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 ,稻 -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 ,稻 -鸭、稻 -鸭 -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 90 %以上 ;且稻-鸭 -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杂交籼稻增产近 2 0 % ,粳稻增产也达 8.8% ,并可生产无公害稻米和有机稻米

关键词: 稻-鸭-萍共作 病虫草 控制效果 增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康绿功臣 75 0g/hm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好 ,达 78.3 5 %~ 95 .46% ,显著高于 18%杀虫双水剂 3 75 0ml/hm2的 67.94%~ 69.2 7% ;持效期 5d。

关键词: 杀虫剂 稻纵卷叶螟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t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 ,就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与棉铃虫的虫、卵量的关系 ,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地区Bt棉种植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比例不同 ,能引起当地棉田棉铃虫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的差异 ,该虫的发生程度都是随Bt棉种植比例增大而降低 ,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 种植比例 棉铃虫 发生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