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后季稻南粳38旱育抛栽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粳 3 8后季稻在不同密度、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穗数和粒数对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粒重的增产效应不明显。在密度小或施肥量少的情况下 ,穗数比粒数的增产作用大得多 ;在密度大或施肥量多的情况下 ,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差异不大 ;而在通常情况下 ,穗数的增产作用 >粒数的增产作用。在不同的生产栽培条件下 ,可先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其主攻目标 ,再合理制定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以利提高后季稻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药剂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药效对比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对 90 %杀虫单可湿性粉剂、4 8%乐斯本乳油、5 %锐劲特胶悬剂、2 0 %三唑磷乳油、30 %吡·唑磷乳油 (稻欣 )、2 0 .2 %阿维·唑磷乳油 (稻卫 )、5 0 %敌·毒乳油 (赛利 )等 7种药剂进行了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特别对 2 0 .2 %稻卫乳油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在常规用药量情况下 ,以锐劲特药效最好 ,阿维·唑磷、三唑磷、吡·唑磷药效次之 ;稻卫在示范试验中 ,防虫效果、保苗增产效果均很突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沿海棉区蜘蛛优势种在转Bt基因棉的棉田动态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2002年以常规棉苏棉9号为对照,调查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中棉所29田内捕食性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和三突花蛛为两种棉田蜘蛛的4个优势种群,其中八斑球腹蛛占蜘蛛种群的比例为59.00%~63.00%;两种棉田内常见的捕食性蜘蛛有6种,依数量大小排序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T纹豹蛛、三突花蛛、斑管巢蛛、爪哇肖蛛,两种棉田各种蜘蛛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数量方面,转Bt基因棉棉田与常规棉棉田相比,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爪哇肖蛛和蜘蛛总量分别增加46.90%、94.09%、100.00%和55.38%,斑管巢蛛减少85.7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纹豹蛛增加10.59%、三突花蛛减少9.52%,但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 江苏沿海棉区 转Bt基因棉 蜘蛛优势种群 动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康绿功臣 75 0g/hm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好 ,达 78.3 5 %~ 95 .46% ,显著高于 18%杀虫双水剂 3 75 0ml/hm2的 67.94%~ 69.2 7% ;持效期 5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