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抗叶锈病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选用14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4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别分布在19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1,Lr3,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4个供试品种中,仅有晋麦62号和鲁麦14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对叶锈病良好的抗性,晋麦31号、晋麦56号和晋麦61号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杂合类型),晋春9号、晋春13号、晋偃746-9等12个品种具有慢叶锈病特征。
苹果LEAFY同源基因的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苹果的果台枝顶芽中克隆了两个长约 1 4kb的cDNA片段 ,分别定名为AFL1和AFL2。它们的碱基序列在编码区有 90 %的同源性 ,但在 3 末端非编码区仅有约 6 0 %的同源性。它们表达的肽链氨基酸序列与小叶杨、大豆、矮牵牛等有 70 %以上的同源性 ,与番茄、金鱼草、拟南芥有近 70 %的同源性 ,证明它们是LFY的同源基因。RT -PCR的结果表明 ,生长期AFL2在萼片、子房、根、茎、叶以及果台枝顶芽中都有表达 ,而AFL1只在果台枝顶芽中表达 ;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台枝顶芽中 ,AFL1在顶芽停止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以后才清晰表达 ,而AFL2在生长期 6~ 10月都有表达。因此认为苹果中的这两个LFY同源基因虽有共同的起源 ,但是在功能上存在差异 ,在花和营养组织的发育中起不同的作用。DNA印迹分析表明 ,在苹果属及近缘的梨属植物中LFY同源基因是多拷贝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高效益型品种有关问题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冬小麦高效益型品种并非只指高产或优质 ,其内涵广泛 ,应是集高产、优质、早熟、多抗等优良性状于一体 ,并且经济效益好 ,肥水投入回报率高。笔者就高效益型品种的内涵、主要性状、品种选育途径及品种选育中应协调的矛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