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在生产条件下,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黄淮麦区晋南片石灰性褐土上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殊干旱条件下,3种肥料适宜配施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茎叶还原糖含量,使冬小麦的抗寒性增强,保证冬前分蘖数;明显降低了旗叶水分饱和亏,提高了其抗旱性,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并改善了子粒品质。将产量>4500kg/hm2,蛋白质含量>13.0%,湿面筋>45.0%作为寻优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最优配比方案:KCl467.10~576.75kg/hm2,ZnSO4·7H2O90.45~108.45kg/hm2,MnSO4·H2O72.30~103.8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议招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山西建筑 》 2003
摘要:介绍了建筑工程中的招投标制度的优缺点 ,分析了招、投标中出现的两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严把招标班子 ,严审投标单位 ,严格行政监督方面 ,对招、投标单位提出了几点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菜对策
《小麦研究 》 2003
摘要:建国以来,山西省的小麦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以1998年与1949年相比,单产提高6.1倍,总产提高5.3倍,但仍不能满足本省人民对小麦的总需求每年约有10亿kg的缺口,近年严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全省小麦面积下降了26%,小麦总需缺口继续拉大.由此提出,山西省小麦生产的技术路线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小麦生产是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大,而本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种植业.我们应该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对本省小麦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在山西省应该把小麦生产巨大的生态效益放在突出地位.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生产 发展对策 品质 蛋白质 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新品种晋西葫芦一号
《西北园艺 》 2003
摘要:1 品种特征特性 植株矮生,节间短,叶片深绿色,一般第5~6节开始着生第1雌花,且雌花多,瓜码密,一株可同时坐3~4个瓜。该品种早熟性好,播后40天即可收获250g的嫩瓜。嫩瓜为长棒形,皮呈绿色,上覆细密白色斑点,光泽度好,粗细均匀,商品率高,瓜皮薄,肉厚,瓜瓤少,可食部分多,肉质细腻,可作特菜供应市场。成熟瓜总长28~32cm,横径7~7.5cm,一般667m~2产量4334kg,高产可达7000kg。1.1 早熟性 春季栽培始花节位5~6节,较对照(早青一代)提早4~5天上市,秋季栽培始花节位8~9节,比对照提早2~3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