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取食人工和天然饲料斜纹夜蛾对核多角体病毒敏感性的差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 ,比较了取食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斜纹夜蛾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SlNP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从毒力来看 ,SlNPV对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 3龄和 4龄幼虫的LC50 分别为 1.1× 10 8PIB/ml和2 .7× 10 8PIB/ml,对取食甘蓝叶片的LC50 分别为 6 .0× 10 8PIB/ml和 6 .4× 10 8PIB/ml,对取食大豆叶的LC50 分别为2 .4× 10 8PIB/ml和 1.9× 10 8PIB/ml,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对病毒的敏感性高于取食甘蓝叶斜纹夜蛾 ,而与取食大豆叶的差异较小。从致死速度来看 ,病毒对取食大豆叶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最慢。从斜纹夜蛾体重增长来看 ,取食人工饲料的体重增长最快 ,取食甘蓝叶的居中 ,取食大豆叶的体重增长最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C_4二羧酸对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C_4光合途径的促进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PEPC基因水稻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叶片中的C4 光合微循环及其功能。通过测定与光合C4 途径有关的关键酶 ,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NADP 苹果酸酶 (NADP ME)、NADP 苹果酸脱氢酶 (NADP MDH)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PPDK) ,说明野生型水稻叶片中具有完整的C4 光合酶体系 ;用外源草酰乙酸 (OAA)或苹果酸 (MA)饲喂叶切片或叶绿体后明显增加光合速率 ,证明野生型水稻中具有一个有限的光合C4 微循环。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原种水稻后 ,可大幅度提高光合C4 微循环的速率。测定不同基因型的CO2 交换速率 ,看出水稻中C4 光合微循环的增强有提高净光合速率 (Pn)和降低Pr/Pn 比值的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表明 ,C4 光合微循环的增强伴随着PSⅡ电子传递效率 (Fv/Fm)和光化学猝灭 (qp)的增加 ,以及非光化学猝灭 (qN)的降低
关键词: C4二羧酸 叶绿素荧光特性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C4光合途径 转基因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加工品质除受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控制外 ,生态条件及栽培措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某一生态区 ,对于特定的品种而言 ,只有栽培措施是可控因素 ,其中肥水对加工品质的影响是主要的。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以期从栽培学的角度为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改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重组自交系检测小麦株高的QTL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更多小麦株高的QTL ,并用于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10 4个家系 )在 3个试验环境 [1997年和 1999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以下简称农科院 )、2 0 0 2年于南京江宁试验区 (以下简称江宁 ) ]中的株高资料 ,进行了株高性状的QTL分析。共检测到 4个影响小麦株高的QTL ,它们分别位于 1D、2B、4A和 4D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 1D染色体上的QTL来自地方品种望水白 ,其余 3个QTL均来自矮杆亲本Alondra;单个QTL能够解释 10 3%~ 33 8%的表型变异 ,降低株高效应为 3 2~ 7 4cm ,每个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所有QTL能解释 35 0 %~ 4 4 5 %的表型变异 ,4A和 4D染色体上的QTL在 3个试验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出来 ,说明这 2个QTL可以用于品种改良和标记辅助育种 ;4D染色体上的QTL可能是矮杆基因Rht D1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的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籼稻、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性的差异 ,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紫黄质脱环氧化酶 (VDE)活性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 ,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 (IUFA)下降。同时 ,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VDE活性降低 ,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 (V)含量增加 ,而单环氧玉米黄质 (A)和玉米黄质 (Z)的含量减少 ,表现为 (A +Z) / (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 ,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 ,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 / (A +Z +V)和D1 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 95 16相比 ,籼稻汕优 6 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 ,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差 ,VDE活性和 (A +Z) / (A +Z+V)比值较低。
关键词: 类囊体膜脂 叶黄素循环 紫黄质脱环氧化酶 低温胁迫 光抑制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不同品种果肉石细胞含量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低温冷冻加酶解法测定了 70个梨品种果肉的石细胞含量 ,结果直径为 0 .2 5~ 0 .5 0mm的石细胞含量最多 ,直径为 0 .5 0~ 0 .75mm的其次 ,直径 >0 .75mm的石细胞可以忽略。梨果肉质地不同 ,石细胞含量差异显著 ,肉质粗的品种果肉所含石细胞显著高于其他肉质品种 ,直径为 0 .2 5~ 0 .5 0mm的石细胞在不同肉质梨品种间差异最为显著 ,直径 >0 .5 0mm的石细胞在肉质中等、细、极细梨品种果肉中含量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