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绿肥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冬绿肥地上生物量、养分蓄积量、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华北冬闲田推广种植冬绿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二月兰、黑麦草、小黑麦3个冬绿肥品种为主处理,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为副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从绿肥品种来看,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和养分蓄积量均极显著高于二月兰和小黑麦;翻压后,小黑麦后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小黑麦,二月兰后茬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黑麦草;小黑麦后茬花生荚果产量显著低于黑麦草和二月兰。黑麦草后茬花生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23.13%,52.72%。从播种方式来看,条播绿肥地上生物量及养分蓄积量均高于撒播。条播小黑麦地上生物量、氮蓄积量显著高于撒播,磷及钾蓄积量极显著高于撒播。条播黑麦地上生物量、氮磷钾养分蓄积量均极显著高于撒播。翻压后,条播二月兰、黑麦草后茬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撒播。综合分析,华北花生冬闲田以开沟条播种植二月兰、黑麦草为宜。
‘富士’苹果Ca~(2+)/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了6个含全长编码序列的Ca2+/H+反向转运蛋白(Ca2+/H+antiporter,CAX)基因,分别命名为MdCAX1、MdCAX2、MdCAX3、MdCAX4、MdCAX5和MdCAX6。基因和蛋白结构特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CAX在基因结构和蛋白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MdCAXs隶属于I-A型和I-B 2个亚型,均含有N-端自我抑制区(N-terminal regulatory region,NRR)、CaD功能域、C-端功能域、C功能域和D功能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dCAX1在‘富士’苹果叶片中表达量表现为基部叶片>中部叶片>顶端叶片,在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量低于叶片;MdCAX2在果皮和果肉中表达量高于叶片;MdCAX3在叶片和果实中的表达模式与MdCAX1相似,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低于MdCAX1;MdCAX4在各被检测样本中表达量无明显变化;MdCAX5和MdCAX6在果皮和果肉组织中的表达量随发育进程呈逐渐升高趋势。叶片中Ca2+含量在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显著,果皮和果肉中Ca2+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均呈下降趋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6个MdCAXs基因在基因结构、蛋白特性以及表达模式上存在差异,MdCAX1和MdCAX3基因表达与‘富士’苹果叶片和果实Ca2+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苹果 Ca2+/H+反向转运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钙 基因表达


芝麻繁育特性研究Ⅰ:天然异交率的测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芝麻良种繁育与种子生产的需要,为明确芝麻天然异交率(SOR),利用显/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一组是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有限生长习性(D)和闭蒴(C)为标记的性状组合,以正常(N)性状材料为异花粉源;一组是单花(M)/三花(T)性状组合,以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单花性状材料为异花粉源]为标记,对2010-2012年混合种植和条播2种模式下,5个不同种植区SOR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混合种植模式下SOR为5.13%~23.35%。不同种植区、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均存在较大差异。SOR与异花粉源的距离有直接关系,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多,SOR逐渐减少,不同种植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约在距离异花粉源20~30行(8~12m)未检测到天然异交存在。提出400m空间距离加8~12m保护行的理论隔离方法可以满足芝麻良种繁育(纯度99.9%)的需求,为芝麻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遮荫对不同种植行向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对遮荫的反应,设置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2种种植方式对郑单958在12展叶(大喇叭口)-抽雄期前遮荫的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向下玉米对遮荫反应趋势一致,玉米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降低,但东西行向处理秃尖长度高于南北行向;玉米遮荫期间发育的叶片比叶面积提高,抽雄吐丝时间延迟,灌浆速率下降,最终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但不同行向玉米以南北行向较东西行向对光照反应较为敏感,自然光照下南北行向产量高于东西行向,但遮荫后却显著低于东西行向,这主要源于遮荫后玉米正值发育阶段的叶片叶面积下降,比叶面积提高,用于籽粒产量提高的光合产物减少而影响了产量增加,因此,采用东西行向种植可减少由于光照强度降低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南北行向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大白菜与结球甘蓝多态性EST-SSRs标记筛选及其EST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大白菜遗传背景下结球甘蓝染色体、染色体片段的准确鉴定,探索结球甘蓝遗传物质的添加对大白菜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类型大白菜(Brassica rapa,AA)和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CC)为材料,对来自结球甘蓝的797个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xpressed sequence tag SSR,EST-SSRs)标记进行筛选,获得了269个结球甘蓝相对于大白菜具有多态性的标记。选取其中扩增产物清晰稳定和多态性差异明显的176个EST-SSRs,对其对应的EST序列进行BLAST分析,将EST序列与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比对,获得EST序列的注释信息,其中属于细胞组件C有124条,占总数的12.29%,属于分子功能F有184条,占总数的18.24%,属于生物学途径P有688条占总数的68.19%,未知功能N有13条,占总数的1.29%。EST序列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方面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应答、系统形态构成、信号转导与信号传递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结球甘蓝相对于大白菜多态性的EST-SSRs标记的获得,为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易位系中附加的结球甘蓝染色体及染色体片段的鉴定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建立了EST-SSRs标记靶向基因的功能注释,为进一步推断结球甘蓝遗传物质的添加对大白菜性状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白菜 结球甘蓝 EST-SSRs 多态性标记 GO注释 KEGG分析


夏玉米产量及茎秆抗倒伏性状对不同肥料滴灌配施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密植玉米群体茎秆质量改善,抗倒伏能力提高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与茎秆质量、抗倒伏相关的农学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肥料配施处理:仅施氮肥(N)、氮配施磷肥(N+P)、氮配施钾肥(N+K)、氮配施4种微肥(N+4M)、氮配施磷钾和4种微肥(N+P+K+4M),并以传统施肥方式(全部肥料一次性底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滴灌配施钾肥显著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模式也得以优化,同时控制株高和重心高度、缩短基部节间、增加基部节间的直径、干质量从而使单位长度干质量显著增加。玉米茎秆的抗弯曲力、穿刺强度、机械强度以及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长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植株干鲜质量以及基部节间直径、干质量和单位长度干质量呈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滴灌条件下不同肥料配施玉米茎秆的抗弯曲力、穿刺强度、机械强度显著以及抗倒伏指数都高于或者显著高于传统施肥方式,尤其是配施钾肥处理效果最为明显,这可为该地区玉米密植抗倒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中晚熟梨新品种‘冀硕’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晚熟梨‘冀硕’是从‘黄冠’ב金花’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8月底成熟,呈纺锤形,平均单果质量344g;果面绿黄色,光滑,具蜡质;果肉白色,质地细腻、脆,汁液丰富,味甜,石细胞及残渣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综合品质上等。抗黑星病,丰产。


国审玉米品种浚单20和浚单29的光温需求特征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国审夏玉米品种浚单20和浚单29的区域试验数据和对应的气象数据,分析了2个品种对光温资源的需求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浚单29的生育期平均较浚单20长4 d,但2个品种完成生育期所需积温无显著差异,其中浚单29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吐丝后生育天数的延长。浚单20和浚单29全生育期所需积温分别为2 384~2 852℃和2 366~2 927℃。浚单29出苗—吐丝所需≥10℃积温显著低于浚单20,吐丝—成熟所需≥10℃积温显著高于浚单20。除播种—出苗外,出苗—吐丝、吐丝—成熟和播种—成熟3个阶段均表现为浚单29的日照时数较浚单20显著偏低。2个品种吐丝—成熟天数和全生育期天数对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常见地被植物叶片特征及滞尘效应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以大气粉尘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雾霾天气在我国城市频繁发生,地被植物在控制缓解大气颗粒物方面的生态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拟在观察北京几种常见地被植物叶片形态特性的基础上,测定并计算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和单位叶面积的最大滞尘量,试图揭示地被植物叶片阻滞、吸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机制,明确地被植物在缓解大气污染物种的贡献,并推荐应用于北京地区的优良滞尘地被植物,以期为控制和减轻北京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研究以北京绿化5种常见的地被植物——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叶片特征并测定其滞尘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被植物滞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狗牙根和白三叶的单位面积滞尘量最大,草地早熟禾次之,高羊茅和匍匐剪股颖滞尘量较小;(2)狗牙根最大滞尘量最大,白三叶次之,最后为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和匍匐剪股颖;(3)在一定时间内,5种地被植物的滞尘量均随时间延长呈现有限增长的趋势;(4)叶片滞尘量和最大滞尘量与叶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叶面积越小,单位面积的滞尘量和最大滞尘量越大;(5)除此之外,滞尘量与叶片结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被毛或边缘有齿的叶片,其滞尘量越大。


对二点委夜蛾幼虫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源物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在我国夏玉米田为害严重,但因其幼虫为害的隐蔽性,使化学杀虫剂防效降低,因此本试验开展了二点委夜蛾幼虫植物性引诱剂的研究。采用培养皿法,测定了二点委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对9种植物试材的行为反应,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相结合比较鉴定了有较高引诱作用的麦秸和灰绿藜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并用Y-型嗅觉仪测定各植物挥发性物质对二点委夜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9种供试植物试材中,麦秸和灰绿藜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引诱率较高。2种植物试材挥发性物质中,(Z)-3-己烯-1-醇(0.1μL/mL)对试虫引诱率最高,达到78.3%,显著高于对照。因此,(Z)-3-己烯-1-醇可作为二点委夜蛾幼虫引诱剂的活性成分和杀虫剂混合使用。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植物源引诱成分 挥发性物质 行为反应 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