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麦棉套作模式下适宜的小麦播种方式与播量,通过裂区试验,以播种方式(撒播和条播)为主因素,播量(187.5、225.0、262.5、300.0kg·hm-2)为副因素,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灌浆期边行、内行分别延长3.3和0.6d,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边行分别降低0.18、0.26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推迟了0.2d;内行小麦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0.02、0.04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推迟0.6d;撒播使内行小麦理论最大粒重提高1.7g。随播量的增加,小麦灌浆期延长,与187.5kg·hm-2播量相比,300kg·hm-2播量下撒播边行和内行及条播边行和内行分别延长2.8、1.8、2.6、2.2d,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10、0.02、0.11、0.10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15、0.03、0.15、0.15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推迟0.7、0.5、0.9和-0.8d,理论最大粒重分别降低1.5、3.1、1.1、6.5g。撒播内行穗数达到529.0万穗·hm-2,显著高于条播,穗粒数与千粒重分别较条播高1.4粒与0.2g,产量较条播高405.0kg·hm-2,而边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条播无显著差异;撒播平均产量较条播高5.1%。随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下降。产量撒播以播量225.0kg·hm-2最高,条播以播量262.5kg·hm-2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在225.0kg·hm-2时可有效提高产量。

关键词: 麦棉套作 小麦 播种方式 播量 灌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微喷灌模式灌水次数为2~6次,总灌水量为60~180 mm;畦灌模式灌水次数为1~3次,总灌水量为74~229 mm。2012—2013年度,微喷灌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较畦灌增加5.6%,灌水量低于或等于90 mm时,微喷灌的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微喷灌模式下,灌水量120 mm时获得最高产量,但灌水量超过150 mm时,微喷灌模式产量显著低于畦灌模式。2013—2014年度,微喷灌模式平均产量较畦灌模式增加0.8%,灌水量150 mm时微喷灌模式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为微喷灌模式高于畦灌模式,2012—2013年度分别增加5.1%和8.7%,2013—2014年度分别增加7.9%和10.7%。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冬小麦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建议微喷灌模式在平水年灌水量90~120 mm、耗水量325~355 mm,在枯水年灌水量105~150 mm、耗水量335~380 mm,单次灌水定额30~45 mm。微喷灌与畦灌相比,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平水年节水潜力为20~50 mm,枯水年为70~110 mm。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畦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黑麦、小黑麦品种苗期耐盐性评价及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苗期土培法,采用盐胁迫下的存活率、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和耐盐指数法以3个小麦品种为对照,分别对1个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31个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材料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明显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各项评价指标(存活率、株高、分蘖数、绿叶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材料的耐盐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耐盐性的评价指标;试验筛选出‘冀饲2号(JS-003)’,‘JS-004’,‘NTH2086’,‘NTH2179’和‘NTH1048’5个饲用小黑麦材料耐盐性较强,‘冬牧70’,‘AM01’,‘MX01’,‘JS-001’,‘JS-001-1’,‘JS-001-2’6个材料耐盐性相对较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酶活性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不同。所采用的生理指标反映了材料间的耐盐性差异,可作为耐盐性评价的指标。

关键词: 饲用黑麦 饲用小黑麦 苗期 耐盐性 评价 生理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对大豆幼苗形态、叶片含水量、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激活蛋白对大豆的抗旱效果,将大豆的增产与抗旱结合起来,以大豆冀豆17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1,3,5μg/m L)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形态、叶片含水量、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能够在干旱条件促进大豆幼苗的生物量累积、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含水量以及抗氧化酶(SOD、CAT、POD)的酶活力,降低了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有利于抵抗干旱胁迫。其中以3μg/m L浓度的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 激活蛋白 大豆幼苗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 细胞质膜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16 CSCD

关键词: 玉米 矮化病 病原鉴定 线虫

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电导率增加尤为明显;年际间,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差异非常大,经过连续3 a灌溉,根系层土壤电导率均未逐年增加。S3和S4处理的平均土壤蒸发强度大于S1处理,S2与S1处理间的差异很小;7 g/L以下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总耗水量影响并不明显。3 a的平均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S2、S1、S3、S4,S2比S1处理增产2.4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S3和S4比S1处理减产1.67%和8.88%,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25%和7.31%,其中,S2和S3与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显著。

关键词: 棉花 咸水灌溉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不同药剂敏感性及相应药剂田间防效验证

农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加以验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从吉林敦化市和河北围场县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结果]2地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频率均达100%,菌株均为高抗,抗性水平高达上万倍;对嘧菌酯、霜脲氰、烯酰吗啉抗性频率为0~63.6%,抗性水平为0.33~2.84倍,抗性菌株均为低抗;对氟吡菌胺抗性频率高达84.6%~100%,但抗性菌株均为低抗,抗性水平为3.56~3.90倍;按照推荐剂量4次施药后第7天,58%甲霜·锰锌WP及68%精甲·锰锌WG的防效均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而72%霜脲·锰锌WP、50%烯酰吗啉WP、250 g/L嘧菌酯SC和687.5 g/L氟菌·霜霉威SC具有良好防效。[结论]田间抗性发生情况为相应产品的田间药效所验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产生严重抗性而导致58%甲霜·锰锌WP及68%精甲·锰锌WG中甲霜灵或精甲霜灵防效丧失及58%甲霜·锰锌WP及68%精甲·锰锌WG防效降低,而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烯酰吗啉、嘧菌酯、氟吡菌胺仍保持敏感,72%霜脲·锰锌WP、50%烯酰吗啉WP、250 g/L嘧菌酯SC、687.5 g/L氟菌·霜霉威SC仍可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杀菌剂 敏感性 田间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造墒与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造墒和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群体与个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播后镇压技术和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依据,分别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衡水市选用当地小麦品种‘衡4399’,分9月15日(I9.15)、9月20日(I9.20)、9月25日(I9.25)和9月30日(I9.30)4期造墒,以不造墒为对照(CK),每期处理又设每延米0 kg(G0)、95 kg(G95)和120 kg(G120)3个水平镇压的冬小麦田间试验。冬前对土壤水分和小麦幼苗生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翌年成熟期考察产量性状并测产。结果表明,播种时土壤水分含量高,冬前阶段农田蒸散量也高。同一造墒不同镇压处理比较,I9.30处理以G95田间蒸散量最低,其他处理均以G120蒸散量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对苗情的影响,同一造墒不同镇压比较,苗期单株生物量、叶面积、群体总茎数以G120与G95处理较高,以G0处理较低,处理间显著水平不同;同一镇压不同造墒处理间比较,不造墒的CK总茎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较低,且年际变化不稳定。造墒与镇压对穗数影响较大,其中造墒处理穗数显著高于CK,镇压处理对穗数的影响表现一致:G120>G95>G0。以上处理对产量与对穗数的影响一致:造墒处理间产量差异水平不同,但以CK最低;镇压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G0最低。造墒和镇压对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综上可见,墒情适宜是小麦播后镇压的基础,镇压又是提墒壮苗的保障。河北地区小麦造墒水提前到9月20—25日,播种后采用95 kg×m~(-1)镇压器便于田间操作且镇压效果较好。

关键词: 冬小麦 造墒 播后镇压 蒸散量 土壤水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整形修剪模式下富士苹果树体结构及相关因素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整形修剪模式富士苹果树体结构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于河北省行唐县苹果标准示范园内分别调查了自由纺锤形短枝富士、自由纺锤形长枝富士、细长纺锤形短枝富士共3个树形结构的生长数据,通过SPSS分析,比较尖削度与小主枝轴各生长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自由纺锤形短枝富士尖削度与小主枝轴各因素均为负相关,自由纺锤形长枝富士尖削度与各因素均为正相关,细长纺锤形短枝富士尖削度与小主枝轴总粗度为负相关,而与其他因素为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指导矮砧密植富士苹果树整形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整形修剪 富士苹果 树形结构 相关因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梨酒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结果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省大面积栽培的品种雪梨、鸭梨、黄冠梨、五九香梨、圆黄梨、黄金梨、香水梨和安梨为原料酿制梨酒,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GC-MS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梨酒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8种梨酒中共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甲基1-丁醇、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在8种梨酒中均有检出。以1μg/m L为界定值,确定了8个品种梨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3-甲基-1-丁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是除圆黄梨酒和黄金梨酒外其它6个品种梨酒的全部或部分主要挥发性成分,并且3-甲基-1-丁醇是除圆黄梨酒外的其它7个品种梨酒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除了主要挥发性成分外,梨酒中还含有微量的其他挥发性成分,如乙酸异戊酯、苯乙醇、琥珀酸二乙酯、正己醇、辛酸等。梨酒和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有相似之处,具有开发前景。

关键词: 梨酒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 GC-MS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