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大斑病菌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a MKs)是真核生物钙信号途径中钙调素下游的一类重要靶蛋白,能够引起众多代谢的关键酶或转录因子磷酸化,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活动或某些基因表达的调节。本研究利用简并引物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中克隆到4个Ca MKs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CAK1、CAK2、CAK3和CAK4,通过3'RACE和5'RACE得到全长c DNA,CAK1、CAK2和CAK3序列提交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EU605885、EU605886和EU605887。CAK1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218 bp,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317 bp,5'UTR 500 bp,编码405个氨基酸;CAK2基因ORF 1 194 bp,3'UTR 400 bp,5'UTR 563 bp,编码397个氨基酸;CAK3基因ORF 2 304 bp,3'UTR 405 bp,5'UTR 207 bp,编码76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K1、CAK2、CAK3和CAK4属多功能Ca MKs,均含有12个激酶保守基序;4个Ca MKs的激酶保守结构域分属不同类型,其中CAK1和CAK2含有典型的Ca MK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CAK3含有LKB1/Ca MKK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而CAK4含有RCK1样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并分别与真菌的Ca MK、Ca MKK和MAPKAPK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RT-PCR)分析表明,在诱导分生孢子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的过程中,CAK2和CAK3表达较活跃,各时期表达水平均接近或高于对照,诱导6和24 h时,表达显著上调(P<0.05);CAK1和CAK4则在各时期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本研究获得了玉米大斑病菌中4个Ca MKs基因,并初步明确了其在病菌侵染结构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该病菌Ca2+途径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Ca MKs) 基因鉴定


桑天牛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成虫的日活动节律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谷子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谷子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而改善谷子营养品质,以谷子栽培品种豫谷1号幼嫩、无病斑的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已报道的玉米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克隆谷子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部分序列。结果表明,PCR扩增获得约750 bp的目标片段,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得到一条742 bp的片段,经公共数据库同源搜索发现该序列含有天冬氨酸转氨酶超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域,证明所克隆片段为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对该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部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别聚类,但是谷子与玉米、甘蔗3个C4作物并没有聚为一类。为进一步揭示谷子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板栗新品种‘明丰2号’
《林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丰2号’是以‘燕明’为母本、‘燕山早丰’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该品种丰产性强,栗红蜘蛛危害抗性强,坚果单粒质量9.38 g,可溶性糖18.5%,淀粉51.5%,蛋白质5.05%,9月28日左右成熟,是适宜中国北方山地、丘陵区栽培的优良品种。


微电解/光合细菌氧化/接触氧化/生物炭处理糠醛废水
《中国给水排水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糠醛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针对其水质、水量特点,采用微电解/光合细菌氧化/生物接触氧化/生物炭处理工艺。在进水COD、BOD5、S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 337~15 692、2 100~4 030、100~300 mg/L,pH值为2~3的条件下,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实践证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对其他高浓度废水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蔬菜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收益在我国迅猛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把握全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情况,了解不同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效率高低及原因,实现设施蔬菜生产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采用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进行计算,结果如下:12011-2013年间共63个产出决策单元(DMU)中有23个为DEA有效,DEA无效率为63.49%,设施蔬菜生产中投入冗余问题严重;22011-2013年间我国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了0.8%,技术效率提高是TFP增长的动力,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负作用。应加大设施蔬菜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同时注重学习与交流,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率。
关键词: 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设施蔬菜


聚磷酸铵水溶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型肥料聚磷酸铵水溶肥对设施番茄适宜的施用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聚磷酸铵水溶肥施氮量对秋冬季设施番茄产量、品质、氮素吸收与分配、土壤氮素平衡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施氮量为137.8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在0~116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果重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16 kg/hm~2时,单果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番茄品质的各个指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得到适宜施氮量为116 kg/hm~2。各个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番茄根和茎的氮吸收量差异不显著;番茄叶、果实和全株的氮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获得番茄果实和全株氮吸收量适宜的施氮量分别为71.39~84.39 kg/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施氮量为116 kg/hm~2,该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为113.75 kg/hm~2。综合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秋冬季设施番茄产量为41 t/hm~2时,聚磷酸铵水溶肥的适宜施氮量是116 kg/hm~2,其氮肥利用率为27.6%。


HMC毒素处理诱导玉米幼苗根冠细胞凋亡的结果观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分别诱导2对同核异质体玉米的幼苗根冠细胞(即:基因型为B3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B37和同核保持系NB37,基因型为Mo1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Mo17和同核保持系NMo17),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研究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结果表明:CB37的幼叶接种PBS再经150mg/L的HMC毒素处理后,其根冠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45.3%,而NB37仅为15.3%;CMo17凋亡率最高达63.7%,NMo17仅为6.39%;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活细胞核发出绿色荧光,坏死细胞核则呈现橙红色荧光,且细胞核呈松散的颗粒状或新月状,凋亡细胞则发出黄绿色或绿色荧光,染色体固缩成新月状或颗粒状。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吖啶橙 溴化乙啶


冗余器官去除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高产夏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存在的"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的现实矛盾,于2013-2014年度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种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冗余器官去除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在"群体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体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去除雄穗和下部叶片提高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最大籽粒灌浆速率,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千粒质量显著提高。去除雄穗可改善冠层光照条件,去除下部叶片可以延长植株活跃灌浆时间和降低田间耗水量,在缺水年份还可以减缓水分胁迫的负面作用。去除雄穗、去除下部叶片和去雄去叶等3个去冗余处理丰水年可使产量分别提高12.3%,2.6%,3.0%;缺水年去叶、去雄去叶的产量分别提高6.1%和8.8%,去除雄穗则不能增产。去除冗余叶片较常规对照耗水量减少34.5~42.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3%~17.2%。在玉米生产中,去除雄穗或下部叶片可以作为高产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夏玉米产量的一种方法。


播期与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为明确播期和接茬方式对夏玉米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同时为确定夏玉米与小麦的适宜接茬方式和播种期提供研究依据。2008,2009年进行了4个播期的夏玉米田间试验,6月1,6,11日为"三密一稀"种植的麦田中套种,6月16日为15 cm等行距小麦收获后平播,分别用S06-01、S06-06、S06-11、S06-16表示。生育期间测定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夏玉米基部第1~4叶的Ru BPCase和PEPCase活性增强,PEPC/Ru BPC比值减小。棒3叶PEPCase活性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变化,播期早的叶片展开虽早,PEPCase活性高峰出现也早,但后期下降幅度也较大,以致不同处理棒3叶生育期间PEPCase活性的平均值差异并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棒3叶同叶位叶片光合势与叶源量有减小的趋势,玉米成穗数有增加趋势。千粒质量变化与灌浆期温度密切相关而与播期关系不大,最终产量以S06-16处理较高。处理间经济系数也以S06-16最高或较高,说明产量形成不仅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有关,还与光合物质有效转运相关。综上可见,夏玉米平播既保证与套种相同或较高的产量,又便于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是较适宜的接茬方式。但为避开集中平播后的浇水高峰,在不早于小麦收获前9 d(6月6日以后)套播,可为夏收夏种期间的农事操作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