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合江19号效应及其系谱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合江19号集早熟、优质、丰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诸多优良性状于一体,30年久种不衰,成为我国北方稻区乃至世界同类稻区推广面积最大,主栽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大的水稻品种。运用系谱分析的方法对合江19号进行了深入的系谱分析,明确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基础,并对合江19号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启示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充分认识寒地水稻育种的难度,明确新品种的选育方向,立足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改良,利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做为核心种质,适当添加新的基因源。对后代材料要多年度、多区点进行耐寒性、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等鉴定,良种与良法相结合,以使育成品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分子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部高纬高寒地区玉米高产七大关键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 2007
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北部高纬高寒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地增加,但由于综合措施跟不上,使得玉米的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影响广


黑龙江省引入与选育的苹果品种
《果农之友 》 2007
摘要:黑龙江省果树面积已发展近16.4万公顷,生产水果82万吨,年创产值12.2亿元,其中苹果8.1万公顷,产品销往国内外,已成为山区和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田土壤养分变异与大豆分区施肥技术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沈阳军区通北一场土壤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区施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黑土养分含量比较丰富,氮、磷、钾含量较高,硼和锌含量较低。土壤中有机质、N、P、K、S、B、Zn等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土壤养分偏斜程度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7。大豆分区平衡施肥取得了显著效果,较习惯施肥平均增产243 kg/hm2,增产12.1%,增收696元/hm2。


寒地杏树不同龄期的修剪技术
《北方园艺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杏树在整个生育期有着自己特殊的特点,特别北方寒地杏树一直存在着结果晚、产量低的原因,农民称之为"十年九不收"。种植杏树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杏树不同龄期就要采取不同的修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