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胁迫下不同K~+吸收抑制剂对小麦根系K~+/Na~+比和质膜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K~+吸收途径在小麦耐盐机理中的作用,以小麦耐盐品种沧6005(C6005)和敏感品种矮抗58(AK58)为材料,通过K~+吸收相关抑制剂和NaCl对幼苗进行根系处理,测定并分析了根系K~+、Na~+含量、比值和质膜K~+转运相关蛋白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条件生长小麦相比,250 mmol/L NaCl处理7 d后,2种耐盐性不同的小麦根系中的K~+/Na~+比明显降低,同时与敏感品种相比,耐盐品种能保持较高的K~+/Na~+比;NaCl胁迫下,通过3种抑制剂处理对K~+含量及K~+/Na~+比值的影响发现,与钾离子通道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途径相比,小麦根系K~+吸收主要通过钾载体途径;当该途径被抑制时,沧6005的K~+/Na~+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矮抗58,表明耐盐品种更依赖该途径;NaCl胁迫下,钾载体途径被抑制时,小麦根系质膜质子泵H~+-ATPase和H~+-PPase活性明显降低,且沧6005降低幅度相对更大;NaCl胁迫下,钾载体抑制剂处理,对沧6005质膜K~+/H~+转运蛋白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矮抗58,进一步证明上述结果。研究表明,盐胁迫下小麦主要通过钾载体途径吸收K~+,耐盐品种沧6005对钾转运载体的依赖程度更高;高NaCl环境中,细胞质膜质子泵活性和钾载体活性的提高对于维持K~+/Na~+比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解析小麦耐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 盐胁迫 K+/Na+比 质膜蛋白 K+抑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微波强度对鲜切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切西兰花为试材,采用40%P0(320 W)、60%P0(480 W)2种火力分别处理鲜切西兰花1、4、6 s,在室温条件下(18~20℃)贮藏7 d,研究不同微波处理对鲜切西兰花感官品质、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滴定酸含量(TA)、维生素C含量(Vc)、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明显提高鲜切西兰花的感官品质,降低鲜切西兰花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和失重率,减缓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其中,480 W微波处理4 s、320 W微波处理6 s保鲜效果最明显,常温下能延长鲜切西兰花的货架期2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著变化,Ca8-P显著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韭蛆高毒力Bt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高毒力Bt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本研究系统阐述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该菌株芽孢萌发、生长、毒力等影响及混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化学杀虫剂高、中、低3种浓度存在的情况下,菌株JQD117均能有效萌发,萌发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杀虫毒力与对照无差异显著;在化学杀虫剂常规使用剂量范围内,菌株JQD117产活菌数量与对照LB培养基相比无差异显著。低剂量的吡虫啉、氟啶脲、噻虫啉、溴虫腈和高效氯氰菊酯与Bt菌株混用后表现为明显相加作用;低剂量呋虫胺和噻虫胺与菌株JQD117混用后表现为明显增效作用;低剂量噻虫胺、呋虫胺、溴虫腈与菌株JQD117混用3 d后,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45%、90.91%和90.91%。可见,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本研究为防治韭蛆Bt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减少农药投入量和韭菜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北部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黄淮海北部地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差异,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熟期机收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黄淮海北部地区3个不同熟期的夏玉米品种,在同一密度水平下,研究不同品种灌浆过程中百粒干重、百粒鲜重、灌浆速率以及脱水速率的差异,运用Logistics方程对灌浆前、中、后期进行了解析,并对各参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3个品种产量差异显著,中早熟品种衡玉1587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早熟品种华美1号和晚熟品种蠡玉16产量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籽粒鲜重在整个灌浆期表现出"快速增长-缓慢下降"的趋势,籽粒鲜重最大值均出现在花后40 d。3个品种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灌浆峰值均出现在花后20 d,衡玉1587最高,蠡玉16最低。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3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R2>0.99)。相关分析表明,品种产量与穗粒数、穗行数、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G_(max))、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积累起始势(R0)、各灌浆时期粒重增量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其中和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产量和渐增期持续时间(T_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黄淮海北部地区适宜中早熟品种广泛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5-2016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T1);全膜覆土穴播,微喷灌(T2);全膜覆土穴播,滴灌(T3);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4);免耕宽幅沟播,微喷灌(T5);微喷灌对照(T6);畦灌对照(T7);常规种植,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8);空白对照,不灌水,不施肥(不种小麦,T9)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为T3处理,二者较T6处理分别增加5.0%和3.3%。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高是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T2、T3处理千粒质量较T6处理分别增加6.3%和7.2%,较T7处理分别增加13.1%和14.1%;T2、T3处理穗粒数较T6处理分别增加11.5%和10.2%,较T7处理分别增加7.3%和6.0%,差异均显著。T1、T5处理总耗水量较T6处理分别减少17.3%和16.1%,土壤水消耗量较T6处理分别减少32.0%和29.8%,差异均显著。小麦生育前期免耕沟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耕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模式显著增加21~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本年度气候条件下,秸秆覆盖种植模式有减产趋势,而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模式有增产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咸水灌溉对小麦光合特性与土壤盐分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2015年研究了不同咸水利用方式(CK,淡水;T1,咸水与淡水混配为1.8 g/L的混合水灌溉;T2,3.6 g/L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T3,3.6 g/L咸水灌溉;T4,无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征及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光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和产量较淡水处理显著下降,且连续灌溉3.6 g/L的咸水导致土壤发生积盐,不宜连续灌溉。T1和T2处理与CK的株高、光合特性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虽有一定积累,但未影响作物的生长。可见,T1(咸淡混溉)和T2(咸淡水交替灌溉)处理的咸水利用方式对冬小麦生长无负调控效应。从土壤生态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角度考虑,混灌和轮灌既能保证作物产量较淡水灌溉不减产,土壤未发生次生盐渍化,同时节约淡水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边坡不同深度农业土壤肥力分析
《北方园艺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安新地区高速公路边坡坡面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取样的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速公路对周边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不同深度农业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调查范围内的土壤质地以粉砂质粘壤土为主,以壤质砂土为辅。高速公路对边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磷,影响最小的是速效钾,pH也受边坡不同深度土壤的影响。由此可见,安新地区高速公路能够对边坡不同深度土壤的肥力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