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引玉米种质抗粗缩病配合力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抗粗缩病的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狭窄,为拓宽我国玉米种质,从国外引进并选育抗粗缩病的材料对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从阿根廷引进的12份玉米自交系及群体于2013,2014年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并且采用NCⅡ试验设计与4个国内骨干自交系组配48个杂交组合,对其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以及抗性配合力分析,试验分2期播种。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较大;自交系CA1106、CA1108、CA1107,群体CA1104、CA1103对粗缩病抗性较好,48个组合中昌7-2×CA1107抗性较好;12份新引材料一般配合力差异极显著,CA1107、CA1104具有较高的抗粗缩性一般配合力,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潜力大;组合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郑58×CA1106、PH6WC×CA1101、昌7-2×CA1102、PH6WC×CA1107、郑58×CA1303、PH4CV×CA1102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玉米粗缩病在遗传过程中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12份外引材料中自交系CA1107以及群体CA1104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最好,且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畦长下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长,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分别设3个畦长(15,45,80 m)和4个畦长(15,30,45,60 m),研究了畦长对小麦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垂直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畦宽8.3 m时,30~45 m灌溉畦长可实现高产,15~45 m畦长可得到较高的WUE。小麦耗水量、灌水量和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均随畦长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耗水量趋势与之相反,说明短畦的节水效果较好,对土壤贮水利用率更高。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和干物重变异系数均随畦长的增加而变大,长畦(60 m)处理灌溉不均使最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随畦长增加4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当畦长超过45 m,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明显。因此,畦长30~45 m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均匀度较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可为该区推荐的畦田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量施磷对温室菜地土壤磷素积累、迁移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过量施磷问题,定位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磷肥减施潜力,明确适宜施磷范围。【方法】以北方温室蔬菜主栽种类黄瓜和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冬春茬黄瓜-秋冬茬番茄种植模式,在基础土壤有效磷(Olsen-P)40.2 mg·kg~(-1)下,设计不施磷肥(P0)、减量施磷(P1)和农民常规施磷量(P2)3个磷肥用量水平。P0、P1、P2处理对应黄瓜单季施磷肥(P_2O_5)0、300、675 kg·hm~(-2),番茄单季施磷肥(P_2O_5)0、225、675 kg·hm~(-2)。3年6季定位研究蔬菜生产磷素盈亏、土壤有效磷供应与迁移,分析产量变化,推荐合理施磷范围。【结果】(1)农民常规施磷量年盈余磷480.0 kg P·hm~(-2)·a~(-1),每盈余磷100 kg P·hm~(-2)主根区0—20 cm土层Olsen-P增加2.7mg·kg~(-1),3年0—2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70.2 mg·kg~(-1),2010年番茄季0—20 cm土层磷素饱和度(DPSM3)为80%,磷素土壤深层迁移明显。(2)减量施磷较农民常规磷量下降61.1%,3年磷素盈余量下降71.0%—77.3%,0—20 cm土层Olsen-P含量下降18.6%—43.5%,3年均值为49.3 mg·kg~(-1),接近瓜果类蔬菜Olsen-P农学阈值,关键生育期磷素吸收量无显著变化,产量保持在中高水平不降低;经过3年种植,0—20 cm土层DPSM3下降21个百分点,20—6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下降9.3%—30.1%,减施磷肥有效缓解了土壤磷素深层迁移。(3)不施磷肥导致土壤磷素亏缺,蔬菜从土壤中每攫取磷100 kg P·hm~(-2),P0处理0—20 cm土层Olsen-P含量下降3.4 mg·kg~(-1),3年0—20 cm土层Olsen-P平均含量30.5 mg·kg~(-1),虽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但是2008年番茄高产下(140 t·hm~(-2))磷素吸收量较P1、P2处理下降19.8%—30.0%,产量呈降低趋势。(4)依据上述推荐:土壤有效磷含量≥40 mg·kg~(-1)的温室,冬春茬黄瓜产量水平170 t·hm~(-2)下施用P_2O_5不宜超过300 kg·hm~(-2),秋冬茬番茄产量水平100 t·hm~(-2)下施用P_2O_5不宜超过225 kg·hm~(-2)。【结论】华北平原温室蔬菜生产减施磷肥潜力较大。对于种植一段时间(≥3年)的温室,较农民常规减施磷60%,可以显著改善磷素盈余状况,缓解土壤有效磷积累,降低土壤磷素深层迁移量,保证黄瓜番茄持续中高产水平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糯玉米子粒授粉后主要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京科糯2000和农科玉368为试验材料,分析授粉后子粒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子粒含水量和果皮厚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子粒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子粒含水量在灌浆初期下降迅速,授粉20d后下降缓慢;子粒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上升较快,授粉20d后上升幅度减小;脂肪含量和果皮厚度在灌浆初期上升较快,而后逐渐下降。授粉后20d子粒可溶性糖含量6.5%~8.0%,淀粉含量60%~70%,蛋白质含量8.0%~9.5%,子粒含水量达70%以上,此时为糯玉米的最佳采收期。在整个测定时期,京科糯2000的果皮厚度一直大于农科玉368的果皮厚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秸秆微生物及秸秆腐熟剂的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是农业成品收获后剩余的田间闲置副产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腐熟剂是一群能将秸秆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植物可利用简单化合物的复杂菌群,为土壤提供碳、氮、磷、钾等元素,使秸秆得以还田。文章对降解秸秆的微生物种类进行总结,并对微生物酶学机理、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及秸秆腐熟剂的应用效果等研究概况进行综述,针对腐熟剂菌种效率低、菌群动态不清楚、酶降解机制不完善、秸秆腐熟剂使用方式不明确及腐熟指标不具体等问题,提出原位筛选菌种、深入研究组合菌种相互作用机制与酶降解机制、开展腐熟剂具体使用方法的研究及确立完整具体的评判标准,为今后有关秸秆腐熟剂菌种的选育工作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秸秆腐熟剂 微生物菌种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冀中南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密度对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调控机制。选用冀中南地区3个高产玉米品种,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LAI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顶峰,吐丝期以后开始下降。3个品种各生育时期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群体LAI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玉米产量与LAI呈二次函数关系,郑单958、先玉335和衡玉1182最适LAI分别为3.252,3.193,4.125。3个品种吐丝期最大LAI与种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最大LAI随密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个品种玉米籽粒的百粒质量均随灌浆进程呈现出慢-快-慢"S"形变化,各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呈单峰抛物线型变化,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不同品种各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且低密度籽粒灌浆速率要高于中、高密度。在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后,衡玉1182灌浆速率下降速度要快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各密度下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将各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粒重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相同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籽粒灌浆速率最高峰值(Gmax)和籽粒灌浆速率平均值(Gmean)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活跃灌浆期(D)则小于郑单958和先玉335,3个品种不同灌浆时期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3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秃尖呈现上升的趋势。衡玉1182是在82 500株/hm2时达到了产量的最大值,郑单958和先玉335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时产量最大,最大产量3个品种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明确其高产的植株生长特点,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密度×灌溉施肥方式×收获期三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条件下微喷灌和管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节水技术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该模式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产量较管灌2年平均高3.4%~6.5%,并且收获期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明显;该模式较高的产量主要来自花后的光合物质积累量,而其生育后期茎叶物质运转率明显低于管灌。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灌溉施肥使玉米植株生长较快,随生育进程其展开叶位与管灌模式差距变大,导致其总叶片数较管灌多一片,株高、穗位高较管灌分别高13.6,14.8 cm;抽雄和吐丝的日期均提前1~2 d,籽粒灌浆期得到延长。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溉,明显增加了茎秆的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因此得出微喷灌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组织分离法做对比,采用分子检测法,对采自田间的189个玉米茎腐病病株进行真菌种类的鉴定和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分子检测法对腐霉Pythiumspp.的检出频率为29.24%,对镰孢菌Fusariumspp.的检出频率为73.68%,组织分离法对腐霉的检出频率仅为0.58%,对镰孢菌的检出频率为60.82%,两方法的符合率最高仅为35.92%,最低为0。因此,采用组织分离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不同形态太岁所含古菌的结构研究
《生物技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形态太岁中所含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提取3种太岁深层组织样品的古菌DNA,进行16S r DNA PCR扩增后,利用Miseq平台进行测序统计。[结果]共得到有效序列92 849条,归类为5 161个OTU,属于2个门、5个目、11个属。21、82、91号3个样品中,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都是最优势门,所占比例分别是99.67%、98.79%和99.71%。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甲烷球菌属(Methanosphaera)是丰度均排在前三位的属,所占比例之和依次是93.05%、84.16%和82.63%,其中甲烷杆菌属独自各占83.90%、47.14%、31.23%,其余两个属所占比例及其总量在不同形态太岁中不同。[结论]太岁中普遍含有古菌,优势类群为甲烷杆菌属、甲烷短杆菌属、甲烷球菌属,其在不同形态太岁所含古菌中占比范围在82.63%~93.05%之间。
关键词: 太岁 不同形态 古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高通量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高产板栗新品种'冀栗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栗1号’是由‘燕明’ב燕山早丰’杂交选育出的中熟板栗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果皮褐色,果面明亮,果肉淡黄色,肉质细糯,风味香甜;平均单粒质量8.40 g,最大单粒质量13.10 g;每苞含坚果2.40粒.含水量48.2%,可溶性糖含量20.1%,淀粉含量49.8%,蛋白质含量4.85%,维生素C含量0.325 mg·g-1;品质上.果实生育期90 d,在河北省燕山地区9月中旬成熟;果梢雄花序8.40条,母枝芽萌发率45.7%,结果枝比例71%.耐瘠薄;抗寒性和抗旱性较强;高抗栗疫病;抗栗红蜘蛛和栗蛀螟.坚果冷藏至翌年5月,腐烂率仅3.7%.适合在我国北方燕山板栗栽培区的山地、丘陵栽培.早实性和丰产性好,嫁接树第2年开花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平均产量4 730.4 kg· 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