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龟子绿僵菌FM-03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效果,室内测定不同温度、pH、光周期、碳氮源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观察柑橘粉蚧受该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该菌株对柑橘粉蚧的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5℃、pH 7、光周期12L:12D、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培养条件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6.17 cm和3.70×109孢子/皿.柑橘粉蚧受菌株FM-03侵染后的死亡趋势随菌株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1×108、1×107和1×106孢子/mL处理的升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在1×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可达82.02%;构建的TDM模型,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菌株FM-03对柑橘粉蚧的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时间效应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侵染8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可达6.03×105孢子/mL和4.53 d.综上,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柑橘粉蚧的致病力强,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生物学特性 柑橘粉蚧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双孢蘑菇Septin基因Ab.Cdc3的克隆与分析
《菌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具有GTPase活性的Septin蛋白广泛存在于除植物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其功能多样。采用tBlastn将灰盖鬼伞Coprinuscinereus中与菌柄伸长相关的Septin蛋白Cc.Cdc3与双孢蘑菇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在双孢蘑菇基因组中找到Cc.Cdc3同源蛋白编码基因Ab.Cdc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b.Cdc3蛋白序列具有保守GTPase结构功能域。通过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分析Ab.Cdc3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子实体菌柄中表达量较菌丝、原基和菌盖中的表达量高;采后不同保藏时间样品Ab.Cdc3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采后0h表达量显著高于采后12h和48h;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保守结构域 GTP结合蛋白


绿肥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绿肥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固氮菌的影响,以开展八年的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紫云英配施80%化肥(MF80)、紫云英配施60%化肥(MF60)和紫云英配施40%化肥(MF40)共5个处理,于水稻分蘖期采集土样,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固氮菌nif H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翻压紫云英的减量施肥处理水稻产量与其无显著差异,从化肥用量和产量综合考虑,MF60处理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翻压绿肥处理土壤全氮明显增加;碱解氮含量(除MF60处理)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翻压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施肥处理(除MF40处理)土壤固氮菌丰度明显高于NPK处理,且固氮菌丰度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p H呈显著正相关。翻压紫云英后土壤固氮菌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NPK处理,各施肥处理间OTU指数差异不明显。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固氮菌均以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菌门,翻压紫云英的减量施肥处理变形菌门丰度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主坐标分析表明,翻压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3个施肥处理与CK、NPK处理的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结构差异较明显。研究表明,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固氮菌的数量,紫云英的施用和化肥用量都是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绿肥 减量化肥 固氮菌 荧光定量PCR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提高三元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的主成分回归技术研究
《土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在施肥实践中存在大量非典型式,严重制约了肥效模型计量精确性和应用价值。为提高田间肥效试验建模成功率,本研究探讨肥效模型建模新方法。根据福建省早稻171个"3414"设计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研究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多重共线性的危害和诊断方法以及主成分回归建模技术。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矩阵X的方阵(XTX)条件数和方差膨胀因子的诊断指标均显示,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且这种共线性主要是因模型设定本身造成的。多重共线性严重制约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有效性,OLS回归建模的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仅占试验总数的27.5%。主成分回归对设计矩阵提取互不相关的9个主成分,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危害。采用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提高至43.3%,为OLS法的1.6倍。尤其是主成分回归大幅度降低了模型系数符号不合理的非典型式,从OLS建模的14.6%下降至零;模型无最高产量点的非典型式比例从OLS建模的36.8%下降至21.1%。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利用了试验设计矩阵X99.9%以上的方差信息,其所得典型式与OLS法所得典型式在推荐施肥量和预测产量上几乎无差别。针对主成分回归是一种有偏估计,采用OLS法结合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至55.6%,为OLS法的2.0倍,结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OLS回归或者主成分回归。因此,主成分回归可消除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危害,OLS法结合前7个主成分回归建模是显著提高水稻氮磷钾三元典型肥效模型比例的最优建模策略。
关键词: 早稻 氮磷钾 肥效模型 多重共线性 主成分回归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形态转变和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均影响着果实的采后寿命和品质。为阐明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作用,该研究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技术测定丝瓜果实发育过程三个时期(花后5天、花后15天、花后30天)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它们进行亚细胞定位、GO(gene onc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途径分析。共鉴定到差异蛋白709个,其中在丝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共同存在的差异蛋白有229个,上调蛋白有118个,下调蛋白由111个。亚细胞定位显示,差异蛋白的亚细胞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GO分析发现,四吡咯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血红素结合和抗氧化活性是差异蛋白5种主要的分子功能,过氧化氢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和防御反应是差异蛋白3种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代谢途径分析显示,丝瓜果实发育过程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3个代谢途径,分别为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糖代谢和DNA复制途径,从中筛选出36个在丝瓜果实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差异蛋白。其中, PAL、C4H、4-CL、COMT和CAD可能是调控果实内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合成的5种关键蛋白。PAL、POD、PPO、CAT、APX 5种差异蛋白可能协同参与果实发育后期的酶促褐变。SS和α-AL可能在丝瓜果实蔗糖的累积和淀粉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丝瓜的发育调控,进而指导丝瓜品种选育和生产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丝瓜 果实发育 iTRAQ-LC-MS/MS 蛋白组学 蛋白功能


竹荪孢子超临界萃取物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棘托竹荪孢子粉超临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破壁棘托竹荪孢子粉,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速、萃取时间;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物成分组成;通过检测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能力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萃取时间80 min、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 MPa、CO2流量25 L/h条件下,萃取得率达6.74%。GC-MS分析发现,从萃取物中共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酸类物质13种、酯类10种、烃类7种、醇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其他1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芹子酸(23.23%),其次为亚油酸(19.98%)、二十烯(9.68%)、正十六酸(7.47%)及十九烯(7.12%)。萃取物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活性,其质量浓度10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6.41%,对ABTS+·清除能力为0.67 mmol Trolox/g。
关键词: 竹荪孢子粉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抗氧化活性


闽中某矿区县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
《中国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闽中某矿区县茶园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5份茶园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As、Pb、Cd和Co的含量,分别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同时收集矿区茶叶企业23个商品茶样品,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矿区茶园表层土壤Cr、Ni、Cu、Zn、As、Pb、Cd和Co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3.5、23.0、107、50.7、78.0、0.23和14.3mg/kg,均明显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茶园土壤地累积指数(I_(geo))表现为As>Cd>Cr>Pb>Zn>Co>Ni>Cu,As属于重度污染,Cd和Cr属于中度污染,其它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较低;(3)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d>As>Pb>Co>Ni>Cr>Cu>Zn,土壤Cd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土壤As属于较强生态风险,其余属于轻微生态风险.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255.74,属于较强风险级别,Cd和As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4)商品茶中重金属Cr和Cd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个别茶样中Cu、As和Pb含量超标,说明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个人年风险总和为1.01×10~(-4)~9.07×10~(-5),乌龙茶的个人年风险总和稍高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4)),红茶和绿茶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Cr为主,平均贡献率为90.38%,是主要的风险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关键词: 矿区 茶园土壤 茶叶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高干率、高胡萝卜素型甘薯新品种福薯604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干率、高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种福薯604是以广薯87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来,2016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6008。通过对福薯604的形态特征、生产力、生长动态、品质特性及抗病性等生理特点进行多年多点的研究,结果表明:福薯604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广薯87分别增产17.15%和21.69%,薯块干物质含量达到30.43%,食味、外观品质优,同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胡萝卜素含量达到7.6 mg/100 g,中抗蔓割病和I型薯瘟病,适于在中国南方甘薯种植区域种植。


异源表达Hvsusiba2基因提高水稻胚乳淀粉含量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糖信号诱导转录因子(sugar signaling in barley,Hvsusiba2)作用于淀粉合成途径的上游,是大麦(Hordeum vulgare)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将Hvsusiba2基因构建在淀粉分支酶基因启动子pSBEⅡb下游,利用启动子的胚乳优势表达特性,驱动Hvsusiba2在胚乳中表达,增加水稻(Oryza sotiva)胚乳总淀粉含量。采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获得转化株系。对2个单拷贝整合转基因株系相关基因转录分析显示,Hvsusiba2基因在水稻茎、叶及种子中均能正常转录。与支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淀粉分支酶基因(starch branching enzyme,OssbeⅡb)、异淀粉酶基因(isoamylase,Osiso1)及蔗糖转运蛋白酶基因(sucrose transporter,Ossut1))在3个组织中的转录高于对照2倍以上;蔗糖合成酶基因(sucrose synthase,Ossus2,Ossus3)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5)在茎和种子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蔗糖合成酶基因(Ossus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Osugp1)和淀粉分支酶基因(OssbeI)在茎和叶中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两个株系成熟种子中淀粉含量分别由77.73%提高到86.49%和85.15%。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异源表达Hvsusiba2基因是通过提高部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来提高种子淀粉含量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手段提高水稻胚乳淀粉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大麦糖信号诱导转录因子基因(Hvsusiba2) 淀粉 基因表达


干湿交替灌溉对富硒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然富硒土壤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轻干湿交替、重干湿交替、正常管理和淹水状态下的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以轻干湿交替处理最高,比淹水处理高22.17%,二者差异显著。所有处理水稻不同部位的含硒量均表现为根(0.411~0.695mg/kg)>茎(0.214~0.378mg/kg)>叶(0.187~0.327mg/kg)>谷壳(0.156~0.235mg/kg)>籽粒(0.132~0.185mg/kg)。籽粒含硒量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以重干湿交替处理最高,淹水处理最低,其中二者含硒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土壤有效硒含量与水稻根、茎叶、谷壳和籽粒中硒含量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939**,0.896**,0.793**,0.723*)。水稻根的硒吸收系数也以重干湿交替处理最高(0.438),淹水处理最低(0.259),表明干湿交替提高了水稻硒吸收能力。综合分析得出,干湿交替灌溉不但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提高稻米硒含量,且比正常管理节约用水,整体表现以轻干湿交替处理为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