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地区芝麻抗旱性鉴定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探索西北地区在芝麻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条件对资源的影响,为我国抗旱品种改良提供亲本,本试验选择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试验点,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的14个抗旱资源为试验材料,在芝麻生殖生长阶段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调查生育期、出苗率、存活率、株高、叶片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条件下,晋芝1号、晋芝2号生殖生长期长,为59天;幼苗存活率高,为96.6%~100%;株型高大,分别为179.1cm、149.16cm;叶片多,分别为78.3个、74.8个;生物产量高,鲜重分别为8.23g、7.61g;干重分别为7.54g、6.82g;经济产量高,晋芝2号127.50g,晋芝1号80.0g。表明干旱胁迫不利于芝麻的生长,参试材料中晋芝1号、晋芝2号抗旱能力强,可以作为抗旱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和遗传研究的核心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滴灌定额对玉米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夏玉米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与灌溉周期,建立适宜的灌溉制度。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地表滴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光合性能、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系数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除灌溉量最小的模式(DI-5)外,各模式间穗位叶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差异不显著;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速度随灌溉量增加而降低;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随灌溉定额降低而下降显著。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认为DI-2灌溉模式比较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山西南部夏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及滴灌制度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与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灌时间 施氮方式 冬小麦 干物质 水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小麦全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与普通小麦特一粉配粉后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及其馒头品质。采用粉质仪、拉伸仪测定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配粉后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通过质构仪和感官评定分析了黑小麦全麦馒头以及配粉的馒头品质。结果表明:黑小麦全麦粉的筋力较弱,面团韧性和延展性较差、易流变。黑小麦全麦粉馒头色泽略深、黏性和硬度大、回复性较弱,感官评分低于80分,表明不适合单独用来制作馒头。将黑小麦全麦粉与特一粉配粉后,混合粉的粉质和拉伸特性相比黑小麦全麦粉有所改善。当配粉比例为20%时,混合粉的面团流变特性与特一粉相当。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配粉后馒头的硬度、黏性、弹韧性、外观、色泽、比容各项指标相比全麦粉馒头得到了明显改善,感官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添加20%黑小麦全麦粉制作的馒头品质优于30%添加量。其中,紫粒配粉馒头的内部蜂窝结构细密均匀、表面光滑、色泽光亮,感官评分高于相同比例的蓝粒配粉馒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给微生物菌肥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微生物菌肥配合不同用量的化肥对燕麦出苗、各生育期株高、干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燕麦产量差异显著(F=601.346,P=0.00<0.05),处理C(菌肥+75%化肥)下产量最高为达4189.5 kg/hm2;处理A(全化肥)和B(菌肥+50%化肥)次之,产量分别为3546 kg/hm2和3468 kg/hm2;处理D(对照)产量最低,为3064.5 kg/hm2。因此,使用微生物菌肥对燕麦拌种,可以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减轻土壤板结程度,提高燕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对越区种植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片面追求高产的影响,玉米生产上越区种植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杜绝越区种植,避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质量,于2010—2013年连续4年在山西省早熟玉米区开展了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中熟品种虽然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年份产量较高,但和早熟品种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如遇早霜年份,产量和百粒重显著低于早熟品种(P<0.01),分别较早熟品种平均降低10.2%和16.3%,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的同时,出籽率和收获指数也明显降低。特早熟品种虽然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产量较低,且成熟期较正常年份早霜提前25~28天,约有≥10℃活动积温300~400℃没有被利用,造成光热水资源的浪费。综合考虑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安全成熟性、高产稳产性、优质以及资源高效性,早熟品种都优于中熟和特早熟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条件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施磷量、施氮量和施钾量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构建了三因素(磷肥、氮肥、钾肥)五水平的响应面设计法,并建立了谷子叶绿素含量的三因子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对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磷肥、钾肥的施用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施磷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施磷量与施氮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施磷量与施氮量、施磷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谷子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施磷量、施氮量、施钾量与杂交谷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高度显著(P<0.01)。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谷子的最佳施肥组合为施磷量417kg/hm2、施氮量352.5kg/hm2和施钾量133.5kg/hm2;通过模型推算在此条件下杂交谷叶绿素含量为33.2m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覆膜方式 糜子 光合特性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念我敬佩的导师李竞雄先生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感谢恩师对我的培养在校期间由于政治运动和批判摩尔根遗传学,李先生又是中国知名的摩尔根三李之一,除了李先生讲了几节玉米栽培课外,我很少与其接触。真是缘分啊!1958年李先生为了开展玉米杂交种的试验和示范奔走三个省,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受阻,只有山西这个玉米小省欣然接受了,就是这一年李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时空交替间隔灌溉对夏玉米田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夏玉米有效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根区实施交替补灌对农田蒸散、夏玉米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共设9个处理:拔节期和抽穗期充分供水(T1N1)、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1N2)、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1N3)、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2N1)、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2N2)、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2N3)、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3N1)、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3N2)、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3N3)。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全生育期内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呈脉冲状,且各生育阶段棵间土壤蒸发量占阶段蒸散量比例在播种-灌浆-成熟阶段均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个生育期间棵间土壤蒸发量(E)/总蒸散量(ET)为34.89%~52.19%,并随着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降低。产量表现为T1N2>T2N1>T1N3>T2N2>T2N3>T1N1>T3N1>T3N2>T3N3,其中T1N2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N2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08 kg/(hm2.mm)),分别比T3N1、T3N2、T3N3和T1N1处理高12.78%,16.90%,19.79%,26.92%,拔节期和抽穗期均为高水分的T1N1处理最低,其他处理随着总补灌量的减少逐渐下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采用时空交替灌溉方式:拔节期充分补灌(田间持水量的80%)和抽穗期补灌量适度减少(田间持水量的65%),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 夏玉米 时空交替补灌 垄作 农田蒸散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