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鸭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的试验初报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00
摘要:自 1 999年初 ,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多处鸭场发生一种临床上以缩头、厌食、下白 (绿 )痢为特征的流行病 ,其病变为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等。据其病变特征 ,形象地称之为番鸭“花肝病”。为解决当前生产上的问题 ,更好地防治该病 ,我们研制出用于防治该病的高免卵黄抗体 ,经室内试验和临床验证 ,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旱地甘蔗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研究
《土壤肥料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材料与方法试验分别在博罗点及惠阳点进行 ,供试土壤为赤红壤土类的酸性砂壤土 ,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偏低 ,速效钾含量 (35 .3~ 43.6 mg/ kg)较低。试验设 6个处理 ,详见表 1。小区面积 2 0 m2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甘蔗品种为高产 1号 ,种植期为 2月份 ,种苗数量为 3.6 0万节 / hm2 双芽苗 ,畦宽 1 .1 m(包沟 )。肥料品种为尿素、磷二铵、氯化钾及甘蔗包膜 (N1PK)专用肥 ,包膜材料为石蜡及有机物质等。各处理肥料用量按设计要求施入 ,苗期氮、钾肥各占 1 0 % ,磷肥占1 0 0 % ,分蘖期、伸长初期及伸长盛期氮、钾肥分别占 30 % ,每次施肥结合中耕培土进行 ,收获期为 1 2月底。表 1 试验处理及养分用量 (kg/ hm2 )处 理 N P2 O5K2 O1.无肥 0 0 02 .N14 5 0 0 03.PK 0 135 45 04.N1PK 45 0 135 45 05 .N2 PK 6 0 0 135 45 06 .包膜 * (N1PK) 4 5 0 135 45 02 结果与分析2 .1 不同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及包膜(N1PK)专用肥对旱地甘蔗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收获期氮养分测定结果表明 ,甘蔗各部位N含量大小顺序为蔗尾 >蔗叶 >蔗渣 ;N吸收数量大小顺序为蔗汁 >蔗叶 >蔗尾、蔗渣。表 2 收获期甘蔗各部位 N吸收量及尿素 N利用率 (博罗点 )处理产量(kg/ hm2 )蔗叶蔗尾蔗渣蔗汁合计N (kg/ hm2 )N利用率(% )172 10 5 42 .0 2 1.918.0 38.112 0 .0 -2 992 10 6 4.2 35 .142 .6 110 .12 5 2 .0 2 9.33 7875 0 5 0 .2 2 3.6 2 5 .848.3 147.9-4115 90 5 72 .6 36 .2 5 2 .6 15 1.0 312 .436 .65 12 0 90 0 79.140 .45 7.9187.0 36 4.436 .16 12 2 85 0 79.6 36 .85 7.3 16 9.5 343.2 43.4 从表 2看出 ,用差数法测得甘蔗单施氮肥利用率低 ,施尿素 N 45 0 kg/ hm2 处理其当季利用率为 2 9.3% ,在配施磷钾肥条件下 ,尿素 N利用率为 36 .6 % ,配施磷钾肥能提高尿素 N利用率 7.3个百分点 ;旱地甘蔗施尿素 N45 0 kg/ hm2与 6 0 0 kg/ hm2处理其利用率无明显差异。包膜(N1PK)专用肥处理尿素 N利用率为 43.4% ,比单施尿素 N处理其利用率提高 1 4.1个百分点 ;比氮、磷、钾肥处理其利用率提高 6 .8个百分点。2 .2 不同氮肥用量、配施磷钾肥及包膜(N1PK)专用肥对甘蔗农艺性状及蔗茎产量的影响在博罗、惠阳二处进行试验 ,博罗的试验结果表明 (表 3) ,无肥处理甘蔗生长差及植株生长不整齐 ,有效茎数少 ,单茎重较轻 ,蔗茎产量低 ,蔗茎产量为 72 1 0 5 kg/ hm2 。单施尿素 N45 0 kg/hm2处理蔗产量为 992 1 0 kg/ hm2 ,较无肥处理有效茎数增加 1 1 370条 /hm2 ,茎长增加 34cm,茎径增加 0 .3cm,单茎重增加 0 .1 6 kg,增产蔗茎2 71 0 5 kg/hm2 ,增产率 37.6 % ,每 kg尿素 N增产蔗茎 6 0 .2 kg,增产效果极显著。N1PK处理蔗茎产量为 1 1 5 90 5 kg/hm2 ,较 PK处理有效茎数增加 1 5 91 5条 /hm2 ,茎长增加 1 8cm,茎径增加0 .4cm,单茎重增加 0 .2 0 kg,增产蔗茎 371 5 5 kg/hm2 ,增产率 47.2 % ,每 kg尿素 N增产蔗茎82 .6 kg,增产效果极显著。表明配施磷钾肥使每 kg尿素 N增产蔗茎 2 2 .4kg,尿素 N肥效提高 37.2 %。N2 PK较 N1PK处理蔗茎产量略有增加。以包膜 (N1PK)专用肥处理蔗茎产量最高 ,蔗茎产量为 1 2 2 85 0 kg/hm2 ,较 PK处理增产蔗茎 441 0 0 kg/hm2 ,增产率 5 6 .0 % ,每 kg尿素 N综合肥效 (包含磷钾肥肥效的提高 ,下同 )增产甘蔗 98.0 kg;较单施尿素 N处理其综合肥效提高 6 8.2 % ;较 N1PK处理其综合肥效提高1 8.6 %。各处理蔗茎中固形物及可溶糖含量无明显差异。另一试验点惠阳点试验结果与博罗点相似。表 3 不同处理甘蔗农艺性状及蔗茎产量 (博罗 )处理 茎数(条 / hm2 )茎长(cm)茎径(cm )茎重(kg/条 )产 量 (kg/ 2 0 m2 )12 3平均产量(kg/ hm2 )增 产kg/ hm2 %16 136 5 196 2 .6 1.19140 .6 15 6 .9135 .2 144 .2 72 10 5 - -2 72 735 2 30 2 .91.35 190 .2 2 0 8.6 196 .4198.4992 10 2 710 5 37.63 6 136 5 2 16 2 .6 1.30 15 9.5 15 3.6 15 9.5 15 7.5 7875 0 6 6 45 9.24772 80 2 343.0 1.5 0 2 2 5 .0 2 38.6 2 31.82 31.8115 90 5 4380 0 6 0 .75 795 45 2 44 3.0 1.5 2 2 48.72 5 5 .6 2 2 1.12 41.812 0 90 0 48795 6 7.76 772 80 2 5 0 3.0 1.5 92 45 .72 38.5 2 5 3.0 2 45 .712 2 85 0 5 0 745 70 .4注 :L.S.D0 .0 5=930 0 kg/ hm2 ;L.S.D0 .0 1=132 30 kg/ hm22 .3 甘蔗包膜 (N1PK)专用肥效果示范分别在博罗点及惠阳点进行甘蔗包膜(N1PK)专用肥效果示范 ,当地施肥处理蔗茎产量分别为 1 0 2 0 1 5 kg/hm2 和 1 0 82 70 kg/hm2 ,包膜(N1PK)专用肥处理蔗茎产量为 1 2 2 85 0 kg/hm2和 1 2 0 1 5 0 kg/hm2 ,较当地施肥处理增产 2 0 .4%和 1 1 .0 % ,效果显著。扣除肥料成本后 ,施用甘蔗包膜 (N1PK)专用肥较当地施肥处理纯收益增加 32 70元 /hm2和 1 1 2 5元 /hm2 ,纯收益提高5 .1 %和 1 6 .0 % ,经济效益较显著。3 小结3.1 在土壤肥力偏低及中等产量条件下 ,旱地甘蔗氮肥的适宜用量为 N45 0 kg/hm2 。3.2 实施甘蔗氮磷钾平衡施肥能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肥效。尤其按甘蔗专用肥营养配方要求 ,把氮、磷、钾肥料经加工造粒 ,并喷上速溶包膜材料 ,制成甘蔗包膜 (N1PK)专用肥 ,改变了氮肥的物理性状 ,使氮肥利用率及增产效果明显提高旱地甘蔗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研究@周修冲$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广州510640 @刘国坚$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广州510640 @姚建武$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广州510640 @艾绍英$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广州510640 @陈婉珍$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广州510640


水稻籽粒发育和胚乳淀粉粒形成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水稻籽粒长、宽快速增长期为花后 0~ 6天 ,粒型 (长 /宽 )形成期为花后 1 5天 ;抽穗后 0~ 3天粒重发育缓慢 ,之后迅速增长 ,至第 1 8天粒重发育基本完成 ;受季节影响 ,水稻晚季粒型值大于早季 ,尤其是籼稻品种其早、晚季粒型值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淀粉粒在胚乳中形成的时间为子房受粉后 2~3天 ,并于边缘的胚乳细胞中最先出现


辣椒子叶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园艺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辣椒 (CapsicumannuumL .) 4个栽培品种和 2个杂交亲本的子叶进行诱导不定芽分化、生长及生根成苗试验 ,从中筛选出 3个较好的激素配方 ,建立了辣椒栽培品种的高效快速离体植株再生体系。外植体分化频率可达 10 0 % ,每外植体平均分化不定芽数10 .9个 ,出苗 8~ 10株。发现添加氨基酸混合物 (LY)对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及生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子叶外植体培养起至再生苗出瓶需 5 0~ 5 5d ,最快的 1批仅 44d。


桑叶抽提物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的初步研究
《广东蚕业 》 2000
摘要:用四种抽提方案分别对桑叶进行特异性抽提,得到Ⅰ、Ⅱ、Ⅲ、Ⅳ四种抽提产物,分别对链佐霉素及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降血糖试验,结果表明Ⅰ、Ⅱ、Ⅲ、Ⅳ的降血糖效果分别为61.0%、62.0%、61.5%、28.0%.综合抽提成本,降糖效果及有效组分得率等因素确定Ⅱ为最佳方案;对抽提产物Ⅱ比较腹腔注射及灌胃两种给药途径,降血糖效果分别为47.3%和42.0%;以高低两个剂量对糖尿病小鼠进行治疗,


假单胞菌引起罗氏沼虾黄鳃、黑鳃病的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患细菌病的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作了初步研究 ,病虾症状为 :食欲下降 ,黄鳃或黑鳃、断须、断腿 ,有的甲壳上有黄色或黑色的斑块 ,取上述典型症状的病虾鳃部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和保种 ,经鉴定 ,该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将分离菌进行回接感染 ,发现有很强的致病作用 ,且产生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从再感染的病虾体内分离的细菌经鉴定也为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和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由此可认为它们是此次发病的病原菌 .药敏实验发现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氟哌酸氯和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强 :恶臭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和新生霉素较为敏感 .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症状 黄鳃或黑鳃 病原 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