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兔病毒性出血症、巴氏杆菌病二联苗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1993

摘要:兔病毒性出血症(RHD)和巴氏杆菌病是家兔二种主要传染病。采用新的液体培养工艺,使巴氏杆菌含菌量高达200~260亿/ml。用RHD病毒和巴氏杆菌联合研制而成的二联苗每只免1ml免疫,对RHD保护率达100%(32/32),第5天即产生强保护力,免疫期达6个月;对巴氏杆菌平均保护率为90.6%(29/32),第10天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免疫后第3、6个月保护率各为83.3%(10/12)和75%(9/12)。经80万余头份试用,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关键词: 兔病毒性出血症 巴氏杆菌病 二联苗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杂交稻高产技术经验分析

杂交水稻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作者总结各地高产经验认为,穗数和粒数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为了增穗增粒必须培育带大蘖的壮秧,使本田前期分蘖早发,以建立中、后期的合理群体结构和良好的冠层结构。品种搭配上双杂能显著高产,应突破杂交早稻。

关键词: 双季杂交稻 分蘖与群体 冠层与光照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白菜中甲基立枯磷残留分析

农药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有关甲基立枯磷的残留分析方法,国内未见报道,本文主要介绍甲基立枯磷在小白菜上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一、方法提要 用石油醚和丙酮(2:1)的混合溶剂振荡提取,经液-液分配和弗罗里硅土柱净化,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98:2)的混合溶剂淋洗,定容后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测定甲基立枯磷的残留量。仪器的最低检出量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及其应用

世界农业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动植物的遗传改良取决于对其遗传基础的了解程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可提高育种家的选择效率。因为,对遗传标记在杂交后代中的分离进行分析,就可了解与其紧密连锁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相关性可实施有效的选择。直至目前,植物中利用的遗传标记均为形态标记,如矮秆、白化苗和叶片形态变异等,这类标记往往数量有限、常对生物体有害、表达具阶段性和等位基因为非共显性等特点,因而利用它们对多数植物来说不能构建可资利用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也很难对其基因组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研究更受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复种制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早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河谷地区细砂质轻壤土上观测三种不同复种制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试验表明,麦稻豆制土壤结构水稳性比麦稻稻和油稻稻制强,土壤对作物根系伸展的阻力小,土壤供水能力强;麦稻稻制土壤结构差,供水能力弱.早稻产量麦稻稻制显著低于麦稻豆和油稻稻制;5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油稻稻制高,麦稻稻制低.

关键词: 复种制 土壤物理性质 砂壤土 水稻 定位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Fuzzy贴近度对晚稻稻瘟病进行定量预报的研究

植物保护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把Fuzzy贴近度应用到晚稻稻瘟病的预报,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对镇海县11年的历史资料进行拟合,符合率为90.9%,同时应用求得的回归方程,对1988-1991年的晚稻稻瘟病进行试报及验证,结果与实际发病情况完全一致。

关键词: 贴近度 晚稻稻瘟病 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中子和铯-137γ射线对水稻的诱变效果

浙江农业学报 1993

摘要:γ射线和快中子是国内外用于突变育种的主要诱变源。铯-137γ射线半衰期长,射线能量小,是较钴-60γ射线相对稳定的诱变源。但我国过去应用于诱变育种的主要为钴-60γ射线,对铯-137γ射线研究甚少。快中子辐照处理水稻、小麦等植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效应,常能诱发珍贵的突变体,并已选育出一些品种,但对晚粳稻处理的适宜注量在我国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用快中了和铯-137γ射线处理粳稻种子,研究M_1代的辐射效应和M_2代

关键词: 水稻 诱变效应 辐射损伤 突变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PCPA对李着果的影响

果树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探讨了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PCPA 对槜李、黄姑李着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落花末,单独喷30×10~(-6)PCPA 或混喷2000×10~(-6)硼砂加2000×10~(-6)磷酸二氢钾或混2000×10~(-6)硼砂明显提高了槜李、黄姑李的着果率,且能增加果实重量、提高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慢瘟性研究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9~1991年以早籼湘州5号、二九丰、浙辐802、广陆矮4号和原丰早等为供试品种,用ZB_1(85-14),ZB-(15)(0262),ZC_(15)(84-76)等稻瘟病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 oryzae Cay.)菌株,分别测定了供试品种的病斑大小、相对侵染率、相对抗病性指数、群体抗病性、病斑产孢能力和潜育期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6个性状在供试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它们均为慢瘟性的有效组分,其中湘州5号、二九丰、浙辐802与对照相比具有病斑小、相对侵染率低、相对抗病性指数较高、群体抗病性较强、病斑产孢能力较差和潜育期较长等特点,表明这3个品种对供试菌株具有慢瘟性的性能,在旱圃条件下表现为发病进程缓慢。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之间呈显著相关。此外,本文还就慢瘟性与广谱抗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初步提出了慢瘟性的简易鉴定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慢瘟性 慢瘟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