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农田养分管理技术在小麦玉米农田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基于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简称NE)养分管理模式下的推荐施肥对农田环境效应的影响,对121个田间试验中基于NE养分管理模式和农民习惯管理模式下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NE养分管理模式在不降低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农田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NE养分管理模式的N2O排放量在小麦和玉米季分别降低了60.8%和53.7%。而在总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当量中,NE养分管理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在小麦和玉米季分别降低了40.8%和42.3%。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当量与氮肥偏生产力间有显著的线性+平台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在本研究中,当排放量分别降低到2 350kg CO2eq/hm2(玉米)和1 888 kg CO2eq/hm2(小麦)时,随着氮肥偏生产力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有趋于不变的趋势。总体来看,基于NE养分管理模式的推荐施肥技术在华北平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氧化亚氮 氮肥偏生产力 冬小麦 夏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类对南方根结线虫迁移能力和侵入能力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无机盐和有机盐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方式,在室内利用沙柱法和染色法测定了二者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迁移能力及侵入番茄根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盐处理浓度的增加,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迁移能力和侵入能力显著降低。在4μg/m L KSCN、C6H8O7、KCl、KH2PO4、KHCO3和Mn SO4·H2O沙柱中,15 d后2龄幼虫的平均迁移距离最小,分别为0、0.33、0.52、0.53、0.55和0.58 cm,而对照为0.94 cm。2龄幼虫在Ba NO3、K2HPO4、KHCO3、Cs Cl和KSCN各浓度沙柱中的平均迁移距离均小于0.94 cm。2μg/m L NH4NO3、KH2PO4、(NH4)2CO3、Cs Cl、(NH4)2SO4、Na SCN和NH4SCN处理15 d后,2龄幼虫对番茄根部的侵入率最低,分别为1%、2.33%、1.33%、2%、2%、1%和1.67%。表明对2龄幼虫侵入番茄根部抑制效果最明显的盐为NH4NO3、KH2PO4、(NH4)2CO3、Cs Cl、(NH4)2SO4、Na SCN和NH4SCN。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无机盐 有机盐 迁移能力 侵入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锈菌巢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引起的谷子锈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在短期内大面积流行,通常导致减产10%~30%。谷子锈病病原菌U.setariae-i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柄锈菌科(Pucciniaceae)、单胞锈菌属(Uromyces),是一种多孢型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毒力的增效作用

农药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配比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菌株DZ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嘧霉胺高抗)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了其协同作用。选取最佳增效组合,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了其对其他5个菌株的毒力及田间防效。通过测定菌株DZ3分生孢子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电导率和菌丝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最佳增效组合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质量比(9∶1、7∶1、5∶1、3∶1、1∶1、1∶3、1∶5、1∶7和1∶9)的混合物均对菌株DZ3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1∶3的组合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4.76,且对另外5个供试菌株的联合毒力也表现出增效;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00~300 g/hm2时,质量比为1∶3的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05%~93.96%,同时其对菌株DZ3的呼吸抑制作用与单剂啶酰菌胺相当,但对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各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以质量比1∶3进行混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关键词: 灰葡萄孢 啶酰菌胺 唑胺菌酯 增效作用 番茄灰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蚜虫密度对食蚜瘿蚊终身产卵量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捕食性天敌食蚜瘿蚊是防治蚜虫的重要天敌,为揭示蚜虫密度如何影响食蚜瘿蚊的逐日产卵量、终身产卵量和卵孵化情况,采用非选择性试验,设置4个蚜虫密度斑块分别供食蚜瘿蚊产卵,观察逐日产卵量及其孵化率。蚜虫密度对食蚜瘿蚊的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日均产卵量和终身产卵量均随蚜虫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日均产卵量从羽化后第3 d平均产18粒到第9 d产2粒,从在密度为5头/株的斑块上平均产5粒到在40头/株的斑块上产12粒卵;终身产卵量从低密度蚜虫斑块(5头/株)的18粒到高密度斑块(40头/株)的53粒。蚜虫密度不影响食蚜瘿蚊逐日产卵量随瘿蚊日龄的变化趋势,但影响卵孵化率随瘿蚊日龄的变化趋势,当蚜虫密度较低(≤20头/株)时,卵孵化率与瘿蚊日龄无关,卵孵化率在70%到90%之间;但当蚜虫密度较高(40头/株)时,卵孵化率随瘿蚊日龄增大而下降,卵孵化率从羽化后第3 d的约90%下降至第9 d的33%。研究结果表明,食蚜瘿蚊雌虫可根据蚜虫斑块中的蚜虫数量调节其产卵量水平,但食蚜瘿蚊应对高蚜虫密度所产卵的质量随瘿蚊日龄增大而逐渐下降。

关键词: 产卵对策 猎物数量 斑块质量 终身产卵量 食蚜瘿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河北分离物序列特征及侵染性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recombined soybean mosaic virus,SMV-R)是一种新SMV类型,在我国多个大豆产区广泛流行。本研究对一个重组型SMV河北分离物(HB-RS)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与非重组型SMV在侵染4个大豆品种后病毒浓度积累的差异。结果显示,除poly-A尾巴外,HB-RS(NCBI登录号为KR065437)由9993个核苷酸组成,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翻译后形成320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RS分离物与另外两个重组型SMV分离物聚在一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4个品种对HB-RS和Sc6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59.5和60.5,相同大豆品种对不同的株系(分离物)可能呈现不同的症状和抗性表现,其中冀豆17对Sc6和HB-RS分别表现高抗和中抗,表明大豆对SMV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株系(分离物)专化性。此外,HB-RS在4个品种中的浓度积累均高于Sc6,在南农1138-2病毒浓度最高,达522 U,其次为五星1号(471 U)和冀黄13(199 U),最低为冀豆17,仅90 U。说明HB-RS在寄主体内更具有生存适应性,不同品种对SMV存在抗性差异。冀豆17可作为抗性品种和亲本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 基因组 病毒浓度 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咪唑乙烟酸对冀谷3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冀谷33是抗咪唑乙烟酸谷子(Setaria italica)品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喷施咪唑乙烟酸除草剂可达到间苗、除草的目的,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咪唑乙烟酸对冀谷3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为冀谷33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郄马试验站进行,试验设置0、56.25、75、112.5、150、225 g a.i./hm~26种咪唑乙烟酸剂量水平。对冀谷33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在田间进行,用药后7、10、13、16、20、25和30 d,分别调查统计苗高和鲜重;成熟期调查株高、穗长和穗径,并统计小区产量;并对小米、谷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进行检测。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试验在网室进行,研究其药后30、60 d和药后1年播种的8种后茬作物白菜、冀谷19、冀谷33、甜菜、高梁、玉米、小麦、棉花的安全性。【结果】56.25-225 g a.i./hm~2剂量下,冀谷33正常生长,无明显药害。药后不同时期对冀谷33苗高、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喷药谷子苗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药后13—16 d处于拔节期初期,为苗高敏感期,药后20—25 d处于拔节期末期、孕穗期初期,为苗重敏感期,之后抑制逐渐解除,收获时冀谷33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于对照。只有喷施225 g a.i./hm~2咪唑乙烟酸的植株中检测到(0.01±0.006)mg·kg~(-1)少量残留,低于检测限LOQ,其余处理均未检出。随着咪唑乙烟酸施药时间的增长,对后茬作物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在药后1年播种的后茬作物中,株高差异显著,仅对白菜、高梁产量有显著影响。在夏谷区喷施咪唑乙烟酸的田地,冀谷33可与玉米、小麦、棉花轮作种植。【结论】施用56.25-225 g a.i./hm~2咪唑乙烟酸对冀谷33安全,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咪唑乙烟酸施药时间的增长,对后茬作物的抑制作用有所减轻,冀谷33可与玉米、小麦、棉花轮作种植。在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药量,合理轮作。

关键词: 咪唑乙烟酸 冀谷33 生长发育 后茬作物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向选择对大豆ms1轮回群体遗传基础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ms1轮回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内材料分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定向选择对群体遗传基础的影响。从ms1轮回群体中随机抽取216份材料为原始群体,利用38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全基因组的SSR标记,检测原始群体等位变异数目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并分别根据成熟期、株高和百粒重对群体定向选择形成6个不同类型的定向选择群体,比较选择前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原始群体中,共检测出21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5.68,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为0.71。对原始群体进行熟期、株高和百粒重定向选择后,各定向选择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介于4.89~5.13,平均多样性指数PIC介于0.67~0.71。定向选择群体中有16个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发生了变化。对大豆ms1轮回群体定向改良,目标性状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及群体分布频率随之发生改变,对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显著小于对目标性状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关键词: 大豆 轮回群体 雄性不育 定向选择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人工接种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近核处红色素、皮下红色素和中果皮红色素性状独立遗传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探究桃果实近核处红色素、皮下红色素和中果皮红色素独立遗传的关系。本研究于2006—2008年,分别对3个杂交群体(大久保×燕红、燕红×大久保、丰白×燕红)实生树果实表皮下、近核和中果皮果肉色素等3个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3个性状的分离比有差异,近核处红色素对环境更为敏感。近核处红色素有/无与表皮下或中果皮红色素有/无的相关性弱,表皮下与中果皮色素有/无的相关性强。皮下或中果皮红色素有/无表现为连锁,而近核处红色素有/无独立遗传。

关键词: 近核处红色素 皮下红色素 中果皮红色素 遗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