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地区水稻育苗新技术探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就东北地区低洼地、盐碱地水稻育苗常出现的问题,从打苗床、水分管理、施肥、消毒、化控等方面阐述了解决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白穗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自2002年以来水稻白穗在黑龙江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影响寒地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为水稻品种不抗病,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栽培管理不当加重白穗的产生,另外,二化螟也是产生白穗的因素之一。针对其产生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科学管理以及正确的药剂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突变体D51抗秆锈性遗传分析及其抗性基因SSR标记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51是优良品系龙6239经辐射诱变和组织培养相结合获得的高产优质抗秆锈突变体材料,对我国优势秆锈病21C3CPH、21C3CKH和21C3CTR小种均表现免疫。利用来自D51/龙6239、D51/中国春的2个F2群体和来自D51/龙6239的1个F2群体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21C3CPH小种接种,抗病反应型鉴定表明,3个F2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D51抗秆锈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全生育期表达,部分D51/龙6239F2植株的F3株系的抗病鉴定进一步验证F2鉴定的可靠性。利用675对小麦SSR引物和185株D51/龙6239F2分离群体对SrD51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将SrD51定位在5D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中SSR标记Xgwm190和Xwmc150与SrD51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8.58和21.33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由于已知的秆锈抗性基因仅有Sr30被定位在小麦5DL上,且Sr30不抗34C2MKK和34C2MFK,而突变体D51的原亲本龙6239不抗21C3CPH、21C3CKH和21C3CTR,却对34C2MKK和34C2MFK表现免疫抗性。因而推断此突变体的秆锈抗性基因可能是一个新基因,暂命名为SrD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因素的研究进展
《家畜生态学报 》 2007
摘要:针对我国反刍动物生产方兴未艾的态势,青贮技术日益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结合作者多年来学习及参与生产的实践经验,查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予以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农户接受信息现状及分析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
摘要:通过入户和电话询问,明确了黑龙江省农户接受信息的现状,农技推广员效果最好。电视和手机接触量最多。农户在一个月内与电视、电话、推广员接触分别为100%、97%和39%。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占总回答人数的79.3%,其次是气象灾害信息占73.5%,农业市场供求信息占64.5%。农户最想得到优良品种、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灾害预报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宾县大豆品种展示和品种繁育基地建设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对宾县当地大豆生产使用的常规品种和一些新品种进行大区展示,以黑农37产量最高;高油大豆以黑农44表现最好;高蛋白大豆品种以黑农48表现最好。在宾县建立40 hm2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加速宾县大豆良种化基地建设的进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