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钙素调节剂对乙烯诱导的紫花擎天凤梨花芽分化中钙和钙调素含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以紫花擎天凤梨(Guzmania‘Amaranth’)为试材,研究了外源乙烯催花条件下4种钙素调节剂对紫花擎天凤梨花芽分化过程中Ca和CaM(钙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紫花擎天凤梨花芽中Ca和CaM在花芽孕育期积累,在花芽发端期降低。促进剂A23187处理可显著提高总Ca和CaM的含量,提早CaM峰值出现,促进花芽分化;EGTA处理可显著降低Ca和CaM的含量,推迟Ca峰值出现,延缓花芽分化;而TFP、W-7处理也可显著降低Ca和CaM的含量,延缓花芽分化。研究发现,Ca和CaM参与了乙烯诱导的花芽分化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腹小蜂属榕小蜂对榕果果内空腔大小差异的行为和形态适应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多数榕小蜂的雄蜂终生都在密闭的榕果中生活,榕果间果内空腔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限制对小蜂的活动。已有研究表明榕果的大小会影响果内榕小蜂雄蜂的打斗行为,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雄蜂是否会产生适应性的形态特征针对这些问题,在2008年6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我们在野外采集榕果,并带回实验室中,对榕果内生活的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5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和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Philotrypesisspp.雄蜂后足的跗节形态特征的不同,其后足可分成2种形态型——Ⅰ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紧密,后足中跗节不发达;Ⅱ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疏松,二者之间有较宽的分隔,后足中跗节发达。GLM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榕树上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前足腿节长宽比存在极显著差异(F8,81=94.86,P<0.001)。在大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都具有较细长的前足腿节,在小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除了M7#c-ben外,都具有较粗壮的前足腿节。当雄蜂在榕果内寻偶时,主要依靠粗壮的前足或灵活的后足在果内爬行。结果提示,榕果空腔大小可能限制了Philotrypesis雄蜂果内爬行行为,进而影响了雄蜂足形态的适应性进化。
关键词: 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延腹小蜂属 行为 形态适应 榕果空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Sos恢复系统筛选与番木瓜环斑病毒CI互作的寄主因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应用Sos恢复系统(Sos recruitment system)筛选可能与番木瓜环斑病毒CI(Cylindrical inclusion protein,圆柱形内含体蛋白)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因子,通过营养缺陷、温度敏感筛选、回转验证、序列测定和同源比对分析,获得1种候选的互作寄主蛋白,该蛋白与植物的叶绿体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 Tu,EF-Tu)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对其在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致病与植物防御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楝素与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和常用化学杀虫剂在椰心叶甲防治上的联合利用效果,采用浸叶法和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LC50值分别为14.45和9.44 mg/L。混配增效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492.23。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混配处理组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对椰心叶甲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在浓度为50 mg/L处理7 d后,混配处理组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7.66%,印楝素和啶虫脒单独处理组分别为69.43%和74.3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坚果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从澳洲坚果花中萃取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了11种成分,主要是苯乙醛(38.15%)、苯甲醛(7.28%)、苯乙腈(6.49%),含量最少的是a-(异亚硝基)-苯丙酸(0.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执行管理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11
摘要:文章概述了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在基层单位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提出了提高修缮购置专项执行管理的4项主要措施,即:编制高质量的修购项目规划是提高项目立项质量的基础、统筹安排项目的前期工作是加快修缮购置项目执行进度和质量保证的关键、抓好修缮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执行的核心、严格执行工程"四制"管理是修缮类项目安全规范执行的基本保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白面叉草蛉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面叉草蛉Dichochrysa albofrontata Yang et Yang是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实验室温(26℃~32℃)及特设(16℃、20℃、24℃、28℃、32℃)下对白面叉草蛉的发育及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面叉草蛉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分3个龄期。幼虫捕食螺旋粉虱的卵、若虫和拟蛹,偏嗜拟蛹,其中3龄幼虫捕食量大。在室温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为31.5d~41.5d,其中幼虫期平均14.3d,蛹期平均8.7d,卵期平均3.3d。在16℃~32℃温度范围内,白面叉草蛉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在32℃下最短,分别为卵3.1d、1龄幼虫4.2d、2龄幼虫4.0d、3龄幼虫5.2d、蛹10.8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1.8℃、幼虫7.5℃、蛹9.5℃、世代10.5℃,卵、幼虫、蛹和世代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2.7日度、310.5日度、230.7日度、716.1日度。据此估算,该虫在海南每年可完成6~7代。在16℃~32℃范围内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而相同温度下,3龄幼虫的存活率最高,20℃~32℃时可达100%,表明老龄幼虫对温度的适应性更强。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历期均以16℃最长,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日均产卵量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寿命和产卵量等特性,28℃~32℃下最有利于白面叉草蛉种群的增长。
关键词: 白面叉草蛉 温度 发育 繁殖 存活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曲霉菌渣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黑曲霉菌渣是黑曲霉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钠后产生的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企业扩大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该菌渣有效成分检测得知,该菌渣有害金属元素均小于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控制标准和鱼粉、猪、家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卫生指标,有机质含量符合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指标,总糖、粗纤维、粗蛋白、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同时也含有丰富的N、P、K、Ca、Mg、Fe等元素,可从有机肥料和禽畜饲料方向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及实现变废为宝,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天然橡胶产销动态与2011年供求形势预测
《中国热带农业 》 2011
摘要:2010年天然橡胶产销动态(一)国外生产情况回顾1、全球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179万公顷。2009年下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比预期提前快速恢复上涨,再次刺激了胶农的植胶积极性,全球橡胶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初步统计,除马来西亚略有减少外,2010年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越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