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甲维盐微乳剂配方的研发及药效试验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5%甲维盐微乳剂利用率偏低的问题,筛选了增效作用显著、安全性高且持留量好的配方.通过筛选不同溶剂、助剂与测定其药液表面张力、铺展面积、叶片最大持留量等理化性能差异,研发出5%甲维盐微乳剂最佳配方.5%甲维盐微乳剂最佳配方为:甲维盐5%、乙醇25%、环己酮5%、602 5%,快速渗透剂T 4%,环氧大豆油3%,丙三醇3%,1#乳化剂20%,去离子水补足至100.0%.所制备的制剂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各指标均符合微乳剂的相关标准要求.同时,田间防治效果表明,该制剂对月季Rosa chinensis(Jacq)上蓟马具有很好防治效果,优于市售的5%甲维盐微乳剂,对农药微乳剂配方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唐种子萌发及幼苗建成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唐是我国常见的旱田杂草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直播稻田危害十分严重.本研究测定了马唐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期为直播稻田马唐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唐在 L//D=12 h//12 h,光照/黑暗阶段温度分别为40℃/30℃、35℃/25℃、30℃/20℃、25℃/15℃、20℃/10℃的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组合为30℃/20℃;光照不是马唐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但对其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马唐种子在pH 4~10条件下均可萌发,pH 7~10时萌发率均在90%以上;渗透势为-0.6~0 MPa时马唐种子萌发率在41.7%~98.3%,渗透势为-0.8 MPa及以下时基本无法萌发;马唐对盐分胁迫的耐受能力较强,NaCl浓度为240 mmol/L时萌发率达20%;马唐种子在土壤表面时出苗率最高(90%),埋藏深度6 cm时无法出苗;在水稻1~2叶期或2~3叶期保持2~3 cm水层并持续7 d以上,可使马唐成苗率降至20%以下,与对照相比干重抑制率在95%以上,且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马唐对不同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度翻耕及建立合适的水层可能有助于减轻马唐在直播稻田的危害.
关键词: 马唐;萌发;幼苗建成;水层;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对5种寄主植物和6种杂草的取食选择性和适应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对不同寄主植物和主要杂草的取食选择及适应性,以玉米 Zea mays、甘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花生 Arachis hypogaea、大豆 Glycine max、香蕉 Musa nan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莎草 Cyperus rotundus、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鹅肠草Malachium aquaticum作为寄主,采用叶碟法测定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对5种寄主植物和6种杂草的取食偏好,并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单头蛹重、化蛹率以及单雌产卵量等.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5种寄主植物和6种杂草上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寄主作物中,香蕉处理的草地贪夜蛾成虫前期最长,为29.66 d;甘蔗处理下草地贪夜蛾蛹重和化蛹率分别为250.44 mg和71.67%,显著低于玉米和花生处理的蛹重和化蛹率;草地贪夜蛾取食花生后单雌产卵量最高,为768.93粒,与玉米上产卵量差异不显著,香蕉上最低,为498.76粒;1~2龄幼虫对玉米和香蕉的取食选择率有显著差异,3~6龄幼虫对玉米取食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寄主植物.6种杂草中取食莎草的成虫前期最长30.21 d,且单雌产卵量最低526.33粒;取食鹅肠草蛹重最低188.00 mg;取食马齿苋化蛹率最低为72.37%;草地贪夜蛾取食马唐后其蛹重、化蛹率、单雌产卵量最高,与取食其它5种杂草有显著性差异;2~4龄幼虫更偏向取食马唐,与其它5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种类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其中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和马唐具有较高的取食偏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荔枝中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及代谢物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结合改良的QuEChERS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荔枝中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及代谢物J9Z38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以N-丙基乙二胺(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组合吸附剂净化,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V(甲酸水溶液):V(乙腈)=15:85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扫描(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在0.005~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的定量限(LOQs)为0.0005~0.01 mg/kg;在0.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及代谢物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6%.应用该方法对广州市场中的20批次荔枝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检出量为0.001~0.01 mg/kg,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未检出.该方法简便、高效、快速,可用于荔枝样品中双酰胺类农药的同时检测.
关键词: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代谢物;荔枝;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白糖罂荔枝果实品质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广东茂名区域主栽荔枝品种白糖罂的营养成分特征,选择适合白糖罂外观和内质的评价指标,为白糖罂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1年度来自茂名28份白糖罂样品的20项品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白糖罂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部分可溶性糖含量等6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为3.74%~10.29%;其余14项指标变异系数较大,为12.81%~81.63%.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甜度、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滋味物质贡献值结果显示,蔗糖可显著影响茂名白糖罂的甜味,苹果酸和抗坏血酸显著影响其酸味.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贡献率较高的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226%,4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果实总糖、酸度、还原糖和果实总有机酸含量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茂名白糖罂荔枝果实品质评价预测模型,包括4个有效指标,其中系数大于1的为苹果酸含量和甜度.[结论]可滴定酸、苹果酸、抗坏血酸含量和甜度等品质指标是评价茂名白糖罂果实品质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育种者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也将为深入探究白糖罂果实内营养物质代谢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危害水稻Oryza sativa L.的毁灭性害虫.种植抗虫水稻品种可以控制褐飞虱危害,技术手段绿色、经济且可持续.但是,褐飞虱致害性变异速度快且程度高,常导致抗虫水稻品种使用年限缩短.目前,针对褐飞虱致害性个体表型及分子标记、产生原因与机制、功能基因研究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围绕褐飞虱致害性变异产生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变异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方向进行展望.为更好地利用抗虫品种控制虫害,做好害虫的致害性监测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iogrammna chilon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卵寄生效果,室内组建了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调查统计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后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和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并分析了释放距离对寄生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0=10.8407,内禀增长率rm=0.0.2220,周限生长率λ=1.2486,单雌平均产雌率R0'=13.8877.放蜂区草地贪夜蛾卵块寄生率64.44%,卵粒寄生率35.42%,显著高于对照区,释放赤眼蜂第7天田间草地贪夜蛾虫口减退率58.92%,防效50.50%.释放距离为5 m内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的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有较高的寄生效能,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具较高的寄生率和明显的幼虫虫口减退率,释放螟黄赤眼蜂对降低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资源 - 能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以中国42部门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经济、资源和环境多方面因素.研究基于水—能源纽带关系,构建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探求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多目标时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结果表明:较大程度的资源节约要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适度降低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专用及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投入,适当提高交通运输、电子设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房地产以及教育等行业的投入,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当鼓励及抑制行业总投入的变幅均为5% 时,可实现经济增长、水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三方面的最优发展,分别使得2022年的总增加值比预期目标增加4200亿元,水资源和能源分别减少33.64亿m3和14.53万TJ,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5.95,1.21,6.98,0.87万t;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行业预期发展方向较为一致.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多目标规划;资源约束;产业关联;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低温催青诱导家蚕滞育发生中的蛋白质修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高、低温诱导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时蚕卵蛋白质修饰的差异,为后续深入探究昆虫滞育诱导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饲养二化性家蚕品种,筛选出稳定的受高、低温诱导滞育发生的家蚕品系。以此为材料,分别于25和15℃孵化蚕卵,敏感期和点青期取样进行表观遗传学研究,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修饰的差异。【结果】高温(25℃)组蚕卵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低温(15℃)组,点青期有显著差异;高、低温处理组之间的乙酰化修饰水平一直差异显著,在点青期高温组显著低于低温组;低温组的泛素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高温组,尤其是发育前期;磷酸化修饰水平整体较高,但高、低温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酰化在高、低温处理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琥珀酰化的修饰水平始终较低,在发育后期有明显的差异修饰蛋白出现。【结论】蚕卵在25℃催青过程中蛋白质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水平与15℃低温组在全时期都存在显著差异,甲基化修饰水平在点青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甲基化、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早期滞育诱导过程中起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